【編者按】原文標題為《中國崛起需要戰爭開路》
美國對中國實施意識形態和經濟領域的戰爭,并通過戰略空間對中國實施包圍戰略。中國之周邊某些國家,也對中國垂涎三尺,蠶食中國海域或領土。這一切事實證明,美國正一步步實施“十條誡令”戰略。但是,中國的某些主流學者,不是用立國思想、立國原則解構“十條誡令”戰略對中國人民的精神蠶食,而是外呼內應,按照“十條誡令”中的指示,毒化中國人民,我稱這種現象為精神漢奸。但是,什么是精神漢奸呢?不以謀利為目的,但以解構國體為己任,為達到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目的,大肆推銷自由經濟和私有化的現象,我稱之為精神漢奸。
為什么說推銷自由經濟和私有化就是解構國體呢?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國體。一個國家由立國思想、立國原則形成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動態制衡機制,我稱之為國體。中國的立國思想和立國原則,概括起來就是:政治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經濟上人人平等創造、平等分享創造成果。對于前一種現象,我稱之為民權治國(主流精英則稱之為暴民政治),對于后一種現象,我稱之為相對動態均衡式經濟發展模式(主流精英稱之為停滯不前、經濟崩潰)。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后者的保障。也就是說,沒有前者,相對動態均衡式經濟發展模式就會演變成自由掠奪模式。因為,民無主權,精英貪欲必然橫行,禍國殃民。因為,那是資本主導社會的必然。以民治國,就是以民權馴服精英和資本,使兩者成為“為人民服務”的主體。所以,我一直認為,中國,包括世界,如果要想走出經濟危機,一個不二選擇就是以民權馴服精英和資本,使兩者成為“為人民服務”的主體。
也就是說,政治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經濟上人人平等創造、平等分享創造成果。對于前一種現象,我稱之為民權治國(主流精英則稱之為暴民政治),對于后一種現象,我稱之為相對動態均衡式經濟發展模式(主流精英稱之為停滯不前、經濟崩潰)是中國的國體。現在看,資本權利與官員權力剝奪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某些主流精英解構國體的目標基本實現。
有人可能再次指責我是主觀判斷,因為,他們的擋箭牌就是我的文章缺少數據。其實,社會現象是最好的數據,因為,中國古代數字哲學告訴我們,從量變到質變,有一個積累過程,也就是說,達不到產生質變的數量,就不會產生質變現象。從精英們的策略上看,他們首先按照“十條誡令”的指令,解構立國思想、立國原則和立國精神,這是其一。其二呢,實施“歷史陰謀”,顛覆中國前三十年的歷史。其三,當前兩個目標達到之后,資本機制就水到渠成了。
中國崛起,國內有資本機制的掠奪,國外有世界財團的掌控,而且,在一個資本機制掌握政治的世界,崛起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國就出現了“韜光養晦”論。但是,“韜光養晦”屬于密中之密,才能叫“韜光養晦”,如果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抖出,那就是出賣國家機密了。因為,“韜光養晦”就成了霸權者的把標。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崛起,就必須用戰爭開道,打破霸權者的霸權規則秩序,拓展中國的發展空間。我個人認為,霸權的規則秩序是對中國生存空間的壓縮。試想,一個國家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哪里還有發展可言?
有人認為打仗不好,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當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也即人民的利益不斷被蠶食,通過其它途徑難以奏效時,戰爭就是這個國家最后的選擇。因為,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只要不是站在霸權主義的角度,戰爭就是一個國家維護核心利益最后,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也有人認為,現在的世界不會發生世界大戰,因為,冷戰結束了。但是,不會發生世界大戰并不意味著沒有戰爭,比如說,意識形態和經濟領域的戰爭,比世界大戰更殘酷,因為,如果說軍事戰爭消滅的是生命的話,意識形態和經濟領域的戰爭消滅的則是人類的精神和生存條件。當然,消滅精神和生存條件,也不一定馬上湊效。也就是說,意識形態和經濟領域的戰爭,是一場令人在麻木中死去的戰爭。
破除快樂死戰爭對中國的圍困,只有以軍事戰爭應對之。
一個社會需要價值目標的整合機制,世界也同樣需要價值目標的整合機制。一個社會整合價值目標的理想狀態,就是構建價值目標整合機制,也就是落實人人平等的當家作主權利。如果一個社會失去了人人平等的當家作主的權利,整合社會價值目標的就只有暴力或軍事沖突。國際上的價值目標呢?是在軍事力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沒有軍事力量,沒有戰爭,一個國家就無法強大。因為,強大的唯一標志是國際規則制定權。
大英帝國時代,國際規則制定權由大英帝國掌握,美國為突破大英帝國的霸權與掠奪規則,同大英帝國打了數年的仗,最后才奪得了國際規則制定權的。世界歷史證明,一個國家沒有國際規則參與制定權,就沒有國家利益。但是,國際規則制定權,不是花錢買來的,更不是出讓國家利益出讓來的,而是打出來的,一個國家的尊嚴是這樣,一個國家的利益空間也是如此。因為,戰爭永遠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平等相處的保障。這就是我主張用戰爭為中國崛起開路的原因。
2009-6-1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