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矛盾及社會的前途
一、社會的矛盾
當今社會的矛盾情況如何呢?
社會內部矛盾在深化。
表面上看來只是個案,如1毒奶粉事件、2黑磚窯事件、3一再發生的強拆死人案、4杭州不飚車案、5鄧女刺死強行要求“特殊服務”的官員案等;其實,在深層上反映的是資本家階層與普通民眾的對立----1、2 和3反映的是資本家為了利潤可以不顧道德和法律;4、5反映的是資本家階層的人物及其子女們驕奢淫逸,肆意妄為,對法律的藐視與踐踏。
社會的主要矛盾為:
1.兩種前途的斗爭---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斗爭。在國內,表現為堅持毛澤東思想的左派和資產階級右派的斗爭;在國際上表現為反對針對中國的顏色革命或者和平演變的斗爭,以及維護國家經濟獨立與經濟奴役與經濟殖民地政策的斗爭—具體表現為國際分工的斗爭、反對壟斷帝國主義國家對世界資源及其定價權的壟斷的斗爭、反對金融訛詐與利用美元的地位對其它國家的財富掠奪的斗爭。
國內的斗爭發生在各個領域:
思想領域內主要表現為是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斗爭。
不過,最根本、最具有決定意義的斗爭發生在經濟領域----是否堅持公有制的主體與基礎地位的斗爭。據估計,私有制已經占主體地位。并且,令人悲哀的是,不僅普通民眾,連左派干將們忽略了這個領域!
私有制只是資本家一個階層的的狂歡和盛宴;普通民眾只能在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并且分配比較公平的情況下獲益。
斗爭的焦點在于:是不是利用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力量還是“只要發展就好”,而不顧普通民眾是否能夠獲得最多的利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直接決定中國的紅旗能不能繼續打下去。
由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中國的社會進入了一個不穩定期。
直接原因是社會主義的政府與私有制在國民經濟中不斷提升的地位不能兼容。
私有制要求政府為它的利益服務,滿足它剝削其它階層的要求。而社會主義的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具體說是為作為領導階級的工人以及盟友農民服務。
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兩者的和諧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尤其是在中國。因為中國不可能象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那樣拿出部分掠奪來的利益來改善整個社會福利。作為一個脫胎于殖民地的共和國,中國誰時有被傾榨,被勒索的,被明搶暗奪的危險。
政府沒有中間立場可以選擇。
值得警惕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這一點從公眾對杭州不飚車案和鄧女刺死強行要求“特殊服務”的官員案的反映可以看出。公眾明顯不相信某些政府部門的通報。通報失誤明顯,難逃群眾的眼睛。
從思想來說,社會主義的群眾思想基礎在削弱。
隨著貧富差距的急劇拉大,普通群眾從思想上對社會主義的前途產生了疑惑。尤其是下崗職工和落后地區的農民---他們生活困難,承受教育、醫療、住房的巨大壓力。
從經濟基礎上來說,隨著公有制經濟的基礎和主導地位讓渡給私有制,社會主義政府的執政經濟基礎在削弱。
以上兩個削弱,對社會主義政府的執政已經形成了挑戰。
如果高層中出現蘇聯戈爾八樵夫似的新思維,或者采取鴕鳥政策—任其發展而不調整,或者出現外敵入侵---如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等,一旦戰敗,國家的動蕩不可避免!
2.
依靠腐敗官僚形成的資本階層、民營資產階級、買辦勢力和普通工人階級(國有壟斷企業上層工人不包含在內)、農民工、農民、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斗爭。
具體表現為保護國有資產與偷盜、賤賣國有資產的斗爭,反腐敗與腐敗的斗爭,反對殘酷剝削、要求提高工資待遇與雇傭童工、黑磚窯、對工人實行殘酷剝削的斗爭。
二、社會的前途
1.在不斷調節中軟著路—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占主導地位但有相當部分資本主義成分。
需要執政者較強的意志。因為,調節就是利益的分配。現有格局難以維護。必須下決心大力發展新型集體、國有制企業,重新確立集體、國有制經濟的絕對主體地位,遏制私有經濟成分的無限擴張,遏制外國資本對中國經濟的過度滲透,堅決挫敗其操控中國經濟的圖謀,以免利益過度外流。
結果是國內工人階級執政地位的強化,中國社會主義的鞏固;在國際上,真正成為世界的一極和一個有尊嚴的世界性大國。
2.資本主義社會(實際上是經濟殖民地)
任由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發展,坐視公有制經濟主要地位的喪失;任由資本主義的文化和思潮泛濫,放棄毛澤東思想的指導,放棄四項基本原則,中國就會有被顏色革命之虞。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資產階級就是個軟骨頭,從來都沒有獨立性。所以,中國就不可能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請看中國革命史)如果針對中國的顏色革命成功,那么,中國就會徹底成為一個經濟殖民地,同時四分五裂也是極有可能。
3.硬著路后的新型社會主義國家
鴕鳥政策、騎墻政策失敗(這是必然的,因為兩頭不討好。)
國家在硬著路(動蕩)后,重新走上毛澤東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社會---私有制只占很少部分。當然,會有所不同。因為有了前后三十年的比較,吸收了各個時期的經驗教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