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在“掏光”咱們?
云淡水暖
據6月3日的《東方早報》報道:
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CFR)金融問題專家塞特瑟(Brad Setser)和潘德(Arpana Pandey)發布題為《中國1.7萬億美元的賭注》的分析報告,報告稱,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逾1.5萬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
說實話,咱老百姓只是大概知道個大慨齊,就是中國借了老多老多的錢給美國,這些錢在美國究竟是怎么分布的,好像國內媒體也說過,當然。美國人也不含糊,畢竟是借了別人的錢,還有專家在做課題,美方專家公布的數據如下:
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占中國外匯儲備的65%以上,其中美國國債7600億美元,機構債券(包括房地美、房利美、吉利美、聯邦房屋貸款銀行等)4890億美元,還有12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債券,1040億美元的股票和410億美元存款。
據中國官方統計,到今年3月底,中國實際擁有2.3萬億美元的外匯,其中包括國家外匯管理局經營的1.9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1840億美元的其他外匯資產,加上國有銀行和中國投資公司經營的2000億美元。
這些數目字看到過后,確實令人有些添堵,好比地球村里頭的忠大爺,自己家里有100萬,其中65萬在本村魅大爺的手里撰著,但忠大爺家里尚窮,魅大爺家里早都富得冒油。美國新任財長蓋特納前幾天訪華的時候,在北京大學演講,有同學當然地提到中國這么多外匯資產在美國的安全性問題,蓋特納信誓旦旦地說“中國(在美國的)資產非常安全。”,蓋特納的話不光是講給北大的同學聽的,也是講給中國政府聽的,早在今年3月,“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9日重申,希望美方保證中國在美資產投資安全。”(新華網)。
在蓋特納訪華期間,用《中國證券報》的觀點,還是來借錢的,“作為美國國債發行操作方——美國財政部的掌權人,蓋特納自然而然地承擔起推銷美國國債的重任,這也是此前媒體普遍推測的其訪華主要目的之一。”
但是,看了美國專家提供的中國在美外匯資產明細表,拋開760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債券,看看4800億美元的機構債券,其中列舉的房地美、房利美、吉利美、聯邦房屋貸款銀行等機構,就是此次金融風暴的“元兇”或者說起爆點,金融風暴的起因是房屋次貸,而次貸危機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2008年8月,兩房事實上瀕臨破產。
頗為可笑的是,美國政府為堵住金融黑洞的擴大,出手“接管”了兩房,根據媒體報道,當時的美國財政部,以購買股票的模式向兩房痛砸了各1000億美元注資(《天府早報》),據報道,當時兩房的股票已經跌破一美元,幾乎等同廢紙。如今,兩房的境遇如何,將決定中國購買的兩房債券的安全甚至存亡,英國《金融時報》說過,“兩房”總共有1.5萬億美元的未結清債務,剛好是中國在美總資產的那個數字。根據目前美國經濟的狀況,“兩房”可能還債能力夠嗆。那么,這樣的情況,怎么能讓中國人“放心”呢。
那么,美國政府向“兩房”之類的爛攤子,如花旗、通用等等砸出的錢從何而來,一個就是所謂“世界上最無恥的救市行為”,美國政府“掏錢”買自己發行的債權,直接印美元,中國的美元資產自然受到稀釋,無“安全”可言;一是繼續向中國借錢,反正“賬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已經借了1萬5千億了,再繼續借剩下的7千億吧。
但中國不借了行不行,美國人說了,前一段來中國到處演講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撰文用了毫不客氣的標題《中國擁有的只是不能脫手的美元》,克魯格曼說“周小川的發言實際上間接承認了中國經濟面臨的無力局面。事實上,他的演講表明中國已經陷入了自掘的美元陷阱,現在的中國既無力自拔”。
新任財長蓋特納來中國之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發過一篇文章“北京未來的霍迪尼”,國內媒體轉載的時候,換了個標題“中國很難擺脫美元陷阱”,這位叫做塞巴斯蒂安•馬拉比的先生,對中國央行官方網站上提出的觀點好一陣冷笑,結論是“無論是IMF設想還是讓人民幣國際化的企圖,都不會讓中國人脫離困境。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升,會讓中國白白損失。而中國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不得不每月購買數十億美元資產,這讓問題雪上加霜。這就好比老虎機邊的賭徒,絕望地增加賭注,使損失愈加慘重。不難理解中國突然對有關國際金融的大膽新想法表現出興趣。但中國看上去不太像是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設計者,更像是想要擺脫腳鏈手銬的魔術師霍迪尼。”
這真是典型的“吃人嘴不軟”了,其實,按照吳敬璉大師的說法,中國這些年來辛辛苦苦打拼的結果,是“90年代使得我們整個經濟上了一個臺階。…我們就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外匯太多了,外匯太多了實際上是把我們的資源給了外國人用了,用了以后我拿了它一張紙。”,比較可惜的是,吳大師在90年代沒有出來力陳厲害,乃至于30年的辛苦錢,非但是“我拿了它一張紙”,而拿這張“紙”的過程,恐怕就是一個美國拿中國的實惠,也即是間接“掏光”的過程,而這張紙,現在又要“借”回去了。
比照一個范例,《廣州日報》報道“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08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其中有較大篇幅提到對東莞農民工的調查。調查顯示,15年來,東莞農民工工資年均增速不足5%,超兩成在莞農民工收入僅千元以下,但在消費支出上,有近六成農民工每月消費在500元以上。”,瞧瞧,一方面是15年來“我們整個經濟上了一個臺階”,還有“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外匯太多了”,一方面是東莞的農民工“工資年均增速不足5%”,還有報道曾經說過,廣東農民工的工資,10年不動分毫的。
值得注意的是,東莞恰恰是用“比較優勢”對外加工出口,從而“拿了它一張紙”的行業最集中的區域。這么大的代價,兩代農民工的血汗積累,30年形成的1.5萬億外匯,原先快快地、現在慢慢地又被美國人“暫時”拿了回去。
根據克魯格曼和《華盛頓郵報》的觀點,只要中國不“升高人民幣匯率”,那么就不得不繼續被美國人“掏錢”(說是借),如果《華盛頓郵報》所說的“(繼續)每月購買數十億美元資產”有根據的話,那就等于要繼續“掏”下去,算下來每年就是數百億美元,剩下的7000億美元還可以“掏”幾年呢,要么被“掏光”,要么另外想輒。
如果中國不是這樣純“掏”,而是買高技術產品,美國能否同意呢,比如,據說通用公司破產了,把世界聞名的“悍馬”汽車品牌“轉讓”給了中國四川的一家“民企”,但是不知道包括不包括著名的悍馬軍用汽車?
再設想一下,據說“美國國防部官員23日宣布推遲訂購F-22型‘猛禽’式戰斗機的決定。這有可能使這種美軍裝備的最先進戰斗機型因經濟蕭條遭遇停產。”(《東方網》),那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肯不肯也“轉讓”一把F-22型“猛禽”式戰斗機及其技術?總比直接“掏光”好一些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