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個《慎防網絡輿論卷起“媒體審判”》
鐘聲
絕非在下有意要和主流媒體較勁,而是當今的主流媒體水平過低,不僅無視客觀事實,胡謅百咧,瞎說亂彈,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聲望和形象,而且很有拉大旗做虎皮,欲圖借助權力的大棒砸滅網絡輿論之勢。《瞭望》周刊近期刊發的〈〈慎防網絡輿論卷起“媒體審判”〉〉就不乏此意。請看原文:
“近來,‘媒體審判’呈愈演愈烈之勢。‘深圳梁麗案’、‘杭州飆車案’、‘湖南羅彩霞案’、‘湖北DYJ案等,雖有吸引眼球之處,于司法視角看,仍屬個案。但就是這些個案,在網絡輿論沖擊下,一一發展成為波及全國的公共事件。……這些違背法治精神的報道評述似有升級趨勢,應該說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后果,對司法公正帶來了一定威脅。”
其實,作者本身就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試問,你那所謂的“這些個案”,除了語法上表述不準的問題——即“這些”和“個案”以外,不顯然說明其中的“案等”已不是“個案”的問題?還有“就是這些個案,在網絡輿論沖擊下,一一發展成為波及全國的公共事件”,從量詞的語法上講,“一一發展成為”不也是對所謂“個案”的否定?何況,“個案”所以能“發展成為波及全國的公共事件”,不說明其普遍意義和問題的嚴重性,已經遠遠超過了“個案”本身?
此外,稱“這些違背法治精神的報道評述似有升級趨勢,應該說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后果,對司法公正帶來了一定威脅”,如果作者和周刊的編采者尚有良知的話,就理該看到網絡輿論卷起“媒體審判”絕非偶然,恰恰是對顯失公平正義的現行法律的糾正或彌補,而不是什么“威脅”。
你們敢說自己所鼓吹的“司法公正”確實是不偏不倚,絕對公正?根本不敢!因為剛好在“慎防網絡輿論卷起‘媒體審判’”的謬文中,你們以子之矛,刺子之盾,把本來屬于維護司法公正的“媒體審判”,變成了需要“慎防”司法公正的另類。就以那個時下不能言傳但眾所周知的案件為例,貌似公正的法律何以偏“愛”不反抗就必然遭強暴的民女,而對欲圖施暴的淫官迄今網開一面,知其逃處也遲遲不肯施放法律的準繩?
算了吧,先生們:還是收起你們的“慎防”謬論吧!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對于一些顯然能夠代表廣大人民意愿的“媒體審判”,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不僅無須“慎防”,而且理應因勢利導,大力支持,使之充分發揮出足以促進和維護司法公正的巨大作用。反之,亦如5.12大地震中的“堰塞湖”一樣,一旦淤積在社會和廣大人民心中的“言塞湖”決口,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難道你們的目的就在于此?
(附《瞭望》“慎防”原文)
慎防網絡輿論卷起“媒體審判”
文/廖言
近來,“媒體審判”呈愈演愈烈之勢。“深圳梁麗案”、“杭州飆車案”、“湖南羅彩霞案”、“湖北DYJ案”等,雖有吸引眼球之處,于司法視角看,仍屬個案。但就是這些個案,在網絡輿論沖擊下,一一發展成為波及全國的公共事件。
在這樣的民意之中,占據主導地位的聲浪充斥著質疑、批評、指責。案件處在偵查(或補充偵查)環節,法院尚未開庭審理,但“媒體審判”的裁決書似乎已經下達。一些媒體報道與網民評論互相呼應,并隨意使用定性詞匯,以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語言描述案件或當事人,從而給審理案件的法官、陪審員施加了某種看得見看不見的壓力,使本不應成為輿論常態的成為常態。比如認為,梁麗無罪,胡斌應重判,DYj系正當防衛,羅彩霞的受教育權應該得到維護。有評論人感慨于此,甚至用了“全民皆法官”來形容這場近乎癲狂的輿論“盛宴”。
綜觀部分對這些案件的報道評述,其特點主要有:
對案件作煽情式報道,刻意突出某些事實;偏聽偏信,只為一方當事人提供陳述案件事實和表達法律觀點的機會;對采訪素材按照既有觀點加以取舍,為我所用;斷章取義,甚至歪曲被采訪者的原意;對審判結果胡亂猜疑;未經審判,即為案件定性,給被告人定罪等。
這些違背法治精神的報道評述似有升級趨勢,應該說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后果,對司法公正帶來了一定威脅。
在我國,通過新聞媒介對審判機關進行輿論監督,是一種特殊的民主監督形式。現在對某些事件或現象輿論監督的“越位”,已經成為輿論監督實踐中突出的問題。尊重司法,維護輿論監督的嚴肅性,有必要完善報道,避免“媒體審判”。
首先,堅持報道的平衡性原則,改“一面提示”為“兩面提示”。要給沖突、對立的雙方以表達自己看法的平等機會。
其次,堅守報道的客觀性原則,避免添加報道者的主觀色彩,改“訴諸感情”為“訴諸理性”。司法是高度專業化的工作,任何主觀感情因素的添加都有可能帶來天平的傾斜,進而影響司法公正。因此,媒介在作類似報道時,應忠實于新聞事實的本來面目,堅持用中性語言來達到傳播目的。
再次,司法新聞報道應在傳播、普及法律知識,消除社會“知溝”等方面充分發揮功能,承擔起社會職責。只有全社會都能充分了解法律知識,輿論才能正確監督司法,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媒體審判”現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