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戰敗于吳王夫差,面臨滅國滅種的危險。為了挽救越國,勾踐忍辱負重,假降于吳,盡獻美女珠寶,割地稱臣納貢,騙取吳王夫差的信任。吳王夫差信以為真,以為越王勾踐是個膽小怕事、胸無大志、安于現狀之徒,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若干年后最終一戰滅越、復國。
假如,越王勾踐在蟄伏期內,一而再、再而三地告知吳國:“我越國現在處于蟄伏期,外交方略是韜光養晦,與鄰為善,絕不出頭;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建設,最終實現收復失地、大國崛起的宏偉目標。”各位認為吳王夫差會容勾踐韜光養晦下去嗎?
改開以來,中國外交以“韜光養晦、和平發展、全力爭取融入國際社會(與國際接軌)”聞名于世。
我們把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通過官方、學者各種渠道,反復向世界宣講:韜光養晦,與鄰為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永不出頭,永不稱霸;和平解決一切爭端。其背后的原因也一并告知:我們要集中精力用幾十年發展經濟。
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韜光養晦這件事本身或許不是一件壞事,但是把自己的心底的想法和盤托出,實則匪夷所思。全世界都知道你要韜光養晦了,而且你在行動上也確實表現得忍辱負重了,那你的對手怎能不在你強大之前能撈就撈、能占就占、能打就打、能堵就堵呢?
看來韜光養晦的戰略,也不是隨便學古人就能學好的。此戰略發揮作用,分寸是要拿捏得很精當的。
一個暫居弱勢的大國,大致上有三種策略可供選擇:
第一種:現在不夠強大,以后也不想強大,把戰略公之于眾,好讓對手放心。表現為: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國門洞開,追隨、依附其他大國,走徹底的和平主義路線。
第二種:現在不夠強大,希望以后強大,但是把戰略盡量隱蔽,實行戰略偽裝。表現為:口頭上和平路線喊得震天響,實則暗中擴軍備戰,囤積戰略物資,積極尋求破局時機;緊守既有地盤,寸土必爭;對一時無法收回的國土,并不主動出擊,但是也不放棄權益,以弱者的姿態爭取國際同情。
第三種:現在不夠強大,希望以后強大,把戰略周知全世界。這是我國的做法。表現為:理論上把此戰略在國內國際上全面宣講,還發展出配套理論包括: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留給后人去解決;尊重現狀,等等。而且唯恐別國不相信上述表白,在實踐上更是加碼執行,發展出消氣外交、和諧外交、抗議外交、傷感外交等等國際上授人笑柄的東西。
第一種方式,是徹底的懦夫表現,把國家民族安危系于外部力量,所有沒有一個大國政府敢于公開采納。
第二種方式,是真正的韜光養晦,日本是這個戰略真正的實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還是日本深得中華傳統智慧的精華。伊朗積極謀求恢復大波斯帝國的榮譽,兩伊戰爭后積極發展經濟,發展(核)軍備,積聚國勢,軍事上不再主動出擊;面對超級大國的威懾,不得不以虛張聲勢的策略進行高調嚇阻,其實真正目的還是避免在自己還弱小的時候與大國進行即時的軍事攤牌,從這個意義上說,伊朗也也算西亞版的韜光養晦。
第三種方式,是假的韜光養晦。由于這種方式在理論層面“虛偽地裝弱”、在實踐層面“確實很弱”,兩大特征暴露于世,既無斗爭的意志,又無斗爭的物質、軍事和輿論準備。自己騙自己韜光養晦,實際早被別人看穿把戲;想誘騙別人放松對自己的警惕和干預,實際每每被別人反利用,權益一再受損。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日本,韓國,美國……哪一個不是抓住中國韜光養晦,理論上不想生事、實踐上確實怕事的心態,占盡中國的便宜?
真正的韜光養晦,是在大戰略上保守,避免在力量不足的時候與主要對手決戰;但是在戰術上往往是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利益,避免自己弱者的面目全盤曝光以招致國際叢林中狼的攻擊(狼總挑弱者下手)。如果,我們能正確地實施韜光養晦,就應該在第一例外國侵犯我權益的事件發生時,立即予以實際反擊。不要怕軍艦派到南海被越南擊沉一兩艘,一次失敗,沒關系,我換個方式與你糾纏,再打。就算一時收不回,我也要讓所有人知道我不是省油的燈。遺憾的是,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國這盞燈最省油,都知道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維護主權失敗并不丟面子,國民可以理解,外國對這樣的對手也會尊重;丟面子的是不敢維護主權。連美國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軍事失敗:朝鮮戰爭受挫、越戰完敗、古巴豬灣登陸慘敗、伊朗門全軍覆沒、索馬里陸戰隊全軍覆沒,我們有什么怕失敗的。美國讓我佩服就是不怕失敗,在失敗中積累經驗,結果越戰越強,到后來打出了名聲,誰也不敢損害他一絲半點利益。
我們師從美國這么多年,與國際接軌這么多年,這方面真得好好與國際接軌一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