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資本和雇傭勞動(11)
——中國資本的歷史之三
第一, 中國資本在改革開放中的發展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資本唯一的形式就是國家資本。雖然是在無產階級政權的領導下,受到無產階級控制,甚至可以說國家資本的人格化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利用國家資本決不是為了發財致富,而是為了把落后的農業變成先進的工業,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用自由競爭 的賺錢實現四化,不僅是空想,更是騙人,例如,農業缺少大量的拖拉機,工業缺少大量的機器。鋼鐵企業卻要限產、減產。)。雖然毛澤東對國家資本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了資本的活動范圍。但是,由于中國人民(包括黨政干部)對資本是賺錢的活動不認識。小資產階級發財致富的思想意識,不僅在農村人們中扎根很深,而且在城市人們中扎根很深,不僅在普通老百姓中影響極大,而且在黨政干部中影響極大。因此,對毛澤東采取的限制措施,不僅不理解,而且有一種抵觸情緒。
當毛澤東對國家資本主義采取限制措施的時候,遇到了劉少奇和鄧xx的干擾和阻撓。在對待私人資本家的態度上,在組織農民集體合作生產的問題上,在公私合營的問題上。在對待(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態度上,陽奉陰違。劉鄧始終站在毛澤東的對立面“另搞一套”(劉少奇之子的話)這另一套是什么呢?就是國民經濟要按照經濟規律組織和發展,這個經濟規律就是資本的經濟規律。這就是毛澤東強調階級斗爭的起因,這就是毛澤東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原因。 劉鄧作為按照資本經濟規律辦事的鼓吹者,就成了黨內資產階級的代表,成了當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這就是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毛澤東逝世后,鄧xx迫不及待的要實現“另搞一套”于是就設計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所謂改革開放,就是改革毛澤東對中國資本的各種限制,就是放開毛澤東規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活動范圍。放虎歸山,大難必來。這是自然的事情。
中國資本所要求的一切產品都是商品,一切商品的價格由市場決定的條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開始了。中國資本所要求的人格化由私人、集體、國家多元化在十二屆三中大全會上實現了。中國資本需要的市場經濟環境在十四次黨代會上確立了。中國資本所需要的一切條件在改革開放中具備了,發展起來了!
中國資本以肆無忌憚的瘋狂地發展,首先把農業生產變成商品生產,農業的商業化造成了農民的分化,為中國資本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把勞動變成了雇傭勞動,變成了異化勞動。其次,中國資本把毛澤東時代的工業一統天下,計劃經濟變成了私人經濟,變成了無政府狀態的自由的競爭經濟。并以工業熱病式的發展,給廣大農民造成了破產。最后,中國資本,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等領域內,把一切行業都變成了賺錢的工具,造成了新的三座大山。
這就是中國資本在改革開放中的發展的大概情形。
中國資本在改革開放中,制造了三大災難:
第一大災難: 破壞了正常的社會化生產。社會化生產就是,所有的生產都是相互聯系的,相互支持的,互相之間不是提供生產資料,就是提供生活資料。中國資本把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變成商品以后,一切生產就變成了商品生產。一切產品只有經過交換才能夠使用,才能夠消費。在生產和消費之間增加了不必要的,人為的分配交換的環節。這就使得所有的生產都變成了熱病式的生產,從而破壞了社會化的生產。在這種情況,中國資本難道不應該消滅嗎?
第二大災難:破壞了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由于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賺錢,所有的生產都變成了賺錢的手段。因此,首先由于節約成本,不進行環境投資,從而造成了環境污染。破壞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各種病毒的產生,氣候的惡化,等等就是例證。其次,由于追求貨幣,追求資本,成了全社會的唯一目的,這就是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對人們的毒害。在這種全民賺錢的社會環境中,制造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從而,中國資本破壞了人們生存的精神環境。十三億中國人民就是在中國資本造成的物質污染和精神污染的環境中生存,不僅造成了人們身體上的傷害,而且造成了人們精神上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資本難道不應該消滅嗎?
第三大災難: 給十三億人制造了生存危機。全中國每一個家庭,都是為了賺錢,因此家庭生活都是圍繞著賺錢活動。在十人經商九人賠的規律的影響下,就制造了形式多樣的家庭矛盾。中國資本把生產變成賺錢的手段,制造了雇傭勞動,制造了異化勞動。由于僧多粥少,制造了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勞動者找不到工作,就掙不到錢,就無法生存。初高中畢業生、大中專學生由于沒有經驗被排除在就業之外,畢業即失業。中國資本看到了兒童的知識需要,大辦學習班,制造了父母和子女的對立,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中國資本為了增加自己的可憐的利潤,不斷地提高人民必要的生活資料(糧、油、肉、菜等等)的價格。所有這些不就是人們的生存危機嗎?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資本難道不應該消滅嗎?
勞動者
2009.5.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