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易中天現象想起了數學家華羅庚
[冬瓜糊涂] 于 2006-08-07 17:17:57上貼
易中天,湖南長沙人士,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因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上以自己的學識和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方式講解了我國歷史名著《三國》,使得民間掀起了一場“三國”熱潮;易中天仿佛在一夜間紅遍大江南北,成為不少公眾追逐的偶像。
《百家講壇》是央視于2001年7月創辦的一個欄目,制片人萬衛說:他們的初衷不是“造星”,而是推出“老百姓喜歡的學者”。因而,余秋雨、劉心武、易中天等就走向了《百家講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通俗的表達,引領大眾走向文化的殿堂,他們也成為了我國很多民眾歡迎的“學術明星”。
據報道, 隨著“學術明星現象”的出現,批評者認為“這是學者的墮落”。贊成者則認為,這是學者的一種生活方式。現在的“學術明星”不是多了,而是屈指可數。與其讓青少年只有演藝明星追捧,不如讓更多的專家、學者成為青少年的偶像。
由此不由的想起了我國數學家華羅庚先生。
據相關資料介紹,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蘇省金壇縣,我國現代數學家。1924年初中畢業之后,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一年,因家貧輟學。但他卻沒有放棄刻苦自修數學,雖還因
傷寒病使得左腳卻落下了終身殘疾,華羅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數學研究上,接連發表了幾篇重要論文,引起清華大學熊慶來教授的注意。1932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管理員。他一人要干幾個人的事,仍繼續自學課程,還自修了英文、德文,能用英文寫論文。
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秋天,華羅庚迫于國內白色恐怖,不得已,決定出國繼續進行科學研究。他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魏爾教授邀請訪問美國。1946年冬天,華羅庚在美國治好了他的腿疾。在美國的四年,華羅庚先后擔任過普林斯頓大學講師,伊利諾大學教授等。這期間,他研究的范圍擴大到多復變函數,自守函數和矩陣幾何。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放棄了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職務,帶領全家登上一艘郵船于1950年2月從美國動身回國。在香港他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表達了他深切的愛國之情。1950年的3月16日,華羅庚到達北京,回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1952年7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華羅庚任所長至1984年。其間還擔任 過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
華羅庚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數學家,他在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等廣泛數學領域中都做出卓越貢獻,由于他的貢獻,有許多定理、引理、不等式與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為了推廣優選法,華羅庚親自帶領小分隊去二十七個省普及應用數學方法達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以極大熱忱致力于數學為國民經濟服務,在他生命的后20年里,幾乎把全部精力投身于推廣應用數學方法的工作,而優選法、統籌法的推廣應用便是其中心內容。稱為“雙法”。
據報道,華羅庚在談到他推廣數學方法的體會時,提出了三條原則:一、為誰?目的是什么?二、用什么技術?三、如何推廣?
為誰和目的就是要在專家和工人、農民之間找到共同語言,必須有共同的目標,才能為產生共同語言打開道路。
在用什么技術上他強調三個方面:一是群眾性,即提出的方法要讓群眾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見成效。二是實踐性,每個方法在推廣前必須經過實踐,用來檢驗該方法適用的范圍,然后在此范圍內進行推廣。不能生搬硬套國外的東西。三是理論性,必須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因為有了理論才能深入淺出,有了理論才能辨別方法的好壞,有了理論才能創造新方法。
推廣應用上要親自下去,先從小范圍開始,從一個車間、一個項目做起,然后逐步擴大、見成效。
1964年,他以國外的CPM(關鍵線路法)和PERT(計劃評審法)方法為核心,進行提煉加工,去偽存真,通俗形象化,提出了中國式的統籌方法。
1965年2月,華羅庚親率助手去北京774廠(北京電子管廠)搞統籌方法試點,后又去西南鐵路工地搞試點。他于1965年出版了小冊子《統籌方法平話》(后于1971年出版了修訂本《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增加了實際應用案例)。書中用“泡茶”這一淺顯的例子,講述了統籌法的思想和方法。這樣,即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懂,聯系實際問題也能用。
華羅庚又考慮生產工藝的(局部)層面,如何選取工藝參數和工藝過程,以提高產品質量。他提出了“優選法”,即選取這種最優點的方法本身應該是最優的,或者說可用最少的試驗次數來找出最優點。他從理論上給出了嚴格的證明。1971年7月出版了小冊子《優選法平話》,書中著重介紹了0.618法(黃金分割法)。隨后,他又和助手們一起在北京搞試點,很快取得成功。因為這一方法適用面廣,操作簡單,效果顯著,受到工廠工人的歡迎。
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總理的指示,邀請7個工業部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當時正值“文革”中。之后,華羅庚憑他個人的聲望,到各地借調得力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去全國各地推廣“雙法”,為工農業生產服務。從1972年開始,全國各地推廣“雙法”的群眾運動持續了十余年。各地“雙法”推廣工作是在地方黨委的領導下,組織一支“五湖四海”的小分隊,發動群眾,開展科學試驗。例如,1975年在陜西時,小分隊隊員有來自19個省、市、自治區及9個部的160多位同志。各地來的同志一方面把已經取得的經驗帶來,另一方面又把新經驗、新成果帶回去。小分隊是以工人、干部、技術人員三結合的隊伍。華羅庚在各地作優選法、統籌法的報告,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參加。由于他的報告通俗易懂,形象、幽默,如用折紙條和香煙燒洞的方法講解0.618法,普通工人都能聽得懂,用得上,自己會操作。他告誡小分隊隊員要當“小徒工”,給工人師傅“遞工具”,讓工人師傅自己進行試驗。由于強調運用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抓住單因素黃金分割法,優選法在實際生產中顯示了巨大的威力,取得增產、降耗、優質的效果。許多單位在基本不增加投資、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應用“雙法”選擇合理的設計參數、工藝參數,統籌安排,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果。如江蘇省在1980年取得成果5000多項,半年時間實際增加產值9500多萬元,節約2800多萬元,節電2038萬度,節煤85000噸,節石油9000多噸。四川省推廣“雙法”,5個月增產節約價值2億多元。“雙法”廣泛應用于化工、電子、郵電、冶金、煤炭、石油、電力、輕工、機械制造、交通運輸、糧油加工、建工建材、醫藥衛生、環境保護、農業等行業。
也就是說,華羅庚教授以他通俗易懂的“雙法”將深奧的數學讓廣大群眾所掌握,并用到了工農業生產的實踐中。據聽過華羅庚教授講課的老工人講,華老非常平易近人,也沒因他是大數學家而歧視人,也沒讓普通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因此,華老走到那里,那里就成為了求知的海洋,大眾無不為他傾心傳播知識的精神所感動。
由此再來看易中天現象是不是就很易找出問題的所在了吧?
題為《院士黃昆去世大眾茫然 中國科學家為何遠離公眾》的文章寫道:“公眾享受著科學家帶來的科技成果,卻不知科學家是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原所長胡亞東先生對此的總結是:很多基礎科學研究領域根本沒有明顯的經濟效果。再加上基礎科學領域本身離老百姓生活比較遙遠,科學家一般又都專注于研究領域,潛心工作,不愿過多跟公眾打交道,“最終導致這些領域的科學家更加遠離公眾視野”。其二政府雖然大力倡導發展科技,但對細節關注得不夠。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管理科學研究中心教授何國祥說,公眾對于科學家的陌生,反映出我國“科教興國”的理念,還沒有完全深入公眾。科技工作者苦行僧的印象沒有改變。“這種對科學前沿的關注,對科學家的熱情,體現了一個國家公眾的科學素養。”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如是說,“科學家為公眾熟知不是通過科普,往往依靠文學”。
然而,華羅庚教授的事跡又在向我們說明著什么呢?易中天現象又說明了什么呢?是不是說明大眾對知識的渴望無法得到滿足呢?而為什么我們的科學家們就不能走上《百家講壇》的講臺以生動、通俗的語言向大眾傳播一些高深的科學知識呢?哪怕介紹一點發展前景、人類的發展為什么需要科學,或科學家們默默無聞辛勤工作背后的感人故事等,是不是也能起到推動大眾熱愛科學的熱忱呢?近幾天來,《百家講壇》正在播出有關軍事方面的內容,我以為,過不了多長時間,我們國家又將產生出一些軍事迷來。動輒上千元一張門票的這沙龍那沙龍的、這論壇哪講座又怎么能形成大眾的知識熱呢?鎖在深閨誰人識啊?!
又如,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先生,他保護古鎮的堅韌不拔精神感動了很多人,使得大眾也主動的參與到了愛護、保護、建設古鎮的活動中。
據央視新聞報道,德國一家科普機構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穿越科學時空之旅”的科普展,展示從微觀粒子到宏觀宇宙等一系列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有些項目觀眾還可以動手進行體驗。而我們這放面又做的怎樣呢?是不是“以錢為綱”的“圈內”出場費這一所謂的潛規則把有責任感的科學家手腳束縛住了呢?還是我們的某些人還是在認為廣大工人、農民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而不屑與之為伍呢?
幾十年前,華羅庚教授以通俗易懂,形象、幽默的講解“雙法”,推動了廣大民眾學知識的熱忱,并且還很好的應用到了實際工作中。今天,誰來引領大眾掀起一場能夠深入民眾心靈,有真知灼見的“科教興國”的理念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