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的經濟學家咋不告訴我:金融創新實質就是集團詐騙?
我一直在想,究意如何能夠把這個問題簡單明了地說清楚?本人認為東方富豪們不管怎樣掙來錢,也只能算是國際資本市場中的一條條很肥碩的小魚而已。小魚們在全球資本市場的金融大掃蕩中,被國際大鱷們吃了個不亦樂乎。大鱷們只甩下一具具的“金蟬之殼”——以集體破產行動,很規則地與眾握別,很紳士地謝幕離場,慢悠悠地遁向大洋深處,發出響亮的咂嘴聲和飽嗝聲:走人啦!
許多被吃成骨刺標本的香港與內地富豪,紛紛栽在了一種英文簡稱為“KODA”的累計期權的陷阱中。除了本人在此瞎說外,凡在金融界混碗飯吃的經濟學家們,不可能說明或承認這是一種金融詐騙行為,最多說是一種陷阱,通常會把“KODA”稱為高杠桿率、高風險性、而且極其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盡管不同的經濟家家說法不一,有的在推銷之時甚至說得天花亂墜,那么“KODA”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呢?
簡單說吧,假如你有1000萬元存進銀行,名義上一文不動,但是可以做一種很誘人的理財產品:某個大眾看好的股票,假如股市價格最初是每股100元,而且有著很不錯的預期的上漲空間,那么這個銀行可以幫你以每股80元的優惠價吃進,這就叫幫你理財,一年期的協議,到期后的結算價格同樣也是每股80元。在一年之內每天吃進1000股,一直吃到你存款總額的10倍、即10000萬元為止,當然都是銀行出資,你的1000萬元存款僅僅算是保證金,實際不夠支付的。而且該股票的市場價格低于每股80元時,銀行替你雙倍吃進,天天如此:理財啦!
問題在于,一旦將來股票價格超過每股130元時,銀行承受不了了,這個理財產品按協議也就一風吹了。一旦這個股票從理財協議的第二天起,跌到了80元以下甚至跌到了每股不足一元錢,那么每天就要吃進2000股,這樣一年下來可以吃到70萬股左右,盡管銀行替你預付了70萬元左右,但你必須按80元一股全部結清70萬股,總計金額5600萬元,這時候股票歸你了,你欠銀行4600萬元。至于保證金:錢沒啦!
問題還在于,實際上協議簽訂后,誰都買不到低于市價的任何股票,除非是股東們的場外協議轉讓交易。因此你的股票買賣只是一個虛擬交易,是銀行跟你做著游戲,也算一種外資銀行的體外循環方式。盡管這種股票買賣是在場外進行的虛擬交易行為,也要被每天的股價變動和結算時的股市行情牽著走。很遺憾的是,這種股價變動情況,是與包括銀行本身在內的國際金融大鱷們,時時刻刻發生著不為人知的內在關系,這就意味著:你栽啦!
問題更在于,你跟外資銀行之間的一場游戲,根本上是不平等不公平的。理論上,外資銀行最高承擔30%的損失,一旦超過就協議作廢;而你承擔了最高560%的損失。銀行會說盡管損失大小不一,卻是市場風險造成的。你要知道風險都是人為的。打壓股價時,金融大鱷是靠股指空頭掙錢;拉抬股價時,金融大鱷要靠股指多頭掙錢;假如剛好你的股票在結算之時處于大的升勢之中,再順勢拉抬一把,超過協議高限時,你就只能空歡喜。而且空歡喜的情況,一般不會出現的,因為一年中的你,恐怕早已悔約了:破產啦!
金融衍生產品,說白了,就是想要養活一大批不勞而獲、卻又胃口大得驚人的國際金融高端從業者,他們長成了有共同資本利益的國際大鱷。由于國際大鱷們不能靠所謂的金融創新來創造物質財富,因而只能創造資本陷阱。他們用復雜頭腦構筑復雜騙局,以金融知識從事金融詐騙,成為最無恥的資本人物。但在法律層面上,他們永遠逃不脫協議上的不平等性和本質上的欺騙性。
這種金融創新,放在國家經濟層面上,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雞湯的雞湯”。假如各行各業的經濟實體,都是實打實的一個個養雞場,人們遲早可以吃上雞肉或者雞蛋的話,那么在這經濟實體之上創新的一種股票,大約就是用雞熬制的一大鍋雞湯;而在股票之上再創新的一種股指期貨,就成了用雞湯勾兌的更大一鍋的“雞湯的雞湯”;又在股指期貨之上不斷創新的所謂其它金融衍生產品,則完全就是大得難以想象的一鍋“雞湯的雞湯的雞湯”了。
這就是為什么本人一再明確反對我國在股市和實物期貨之外,進一步推出金融創新產品的原因之一。幸好本人不靠金融吃飯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