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人談醫院的買賣問題了。《人民日報》4月21日文章《且看醫院回購風》說,從去年開始,“賣醫院”風氣漸退,“買醫院”潮流又起,一些當初被“革”出去的公立醫院,如今又被“改”回來了。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折騰。
當初賣的原因:公立醫院效益滑坡,難以為繼,百姓看病難、看病貴。
今天買的理由:民營醫院過度求利、非法經營,百姓看病難、看病貴。
既然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都無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兩頂帽子”的互換有何意義?《人民日報》分析道:
也許,“意義”還是有的。比如,當初把公立醫院賣出去,是一些地方政府為甩財政“包袱”。而今“民營醫院回購”的背后,也難免有保護地方政府利益的嫌疑——國家將對公立公益醫院加大投入,更多的公立醫院則意味著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入。倘若我們的改革只算地方政府機構的小賬,或僅僅謀求某一類機構或某一群體的利益,這樣的改革將走向何方?像這樣立足局部利益的改革,不僅令社會財富無端消耗,還很容易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奧妙在最后一句,粗心的讀者很容易將其淡化。
有一所三等甲級醫院價值數億,改制攻堅,作價三千萬賣給南方一家私人老板。還沒等職工回過味來,“回購風”刮起,地方政府這回卻是以數億的價格回購。因為南方老板時說,他在醫院投巨資購置先進機器培訓醫護人員等。而據知情人透露,所謂購置機器只是回購前把醫院的先進儀器拉走換了一些即將淘汰的設備。
天明醒了,原是夜里作個夢。
夢里,私人老板在笑。買了,賣了,回到起點,一場折騰。折騰中,手中的鈔票變厚了。
夢里,有關官員在笑。賣了,買了,回到原點,一場折騰,折騰中,官帽上東珠重了,腰包鼓了。
夢里,地方也在笑。折騰中,民營發展了,內需發展了,經濟進步了,它也得到了需要的數字和實惠。
夢里,也仿佛有隱隱哭聲從長江底傳出,是那對看不起病相縛投入的夫妻。
折騰原是一場夢……
2008.4.22
且看醫院回購風
2009年04月21日 來源:人民日報
當初以醫改的名義將公立醫院賣了,如今再以醫改的名義將其買回來。這不是小說虛構,也不是文字游戲,而是發生在當下的現實。
有意思的是,從去年開始,“賣醫院”風氣漸退,“買醫院”潮流又起,一些當初被“革”出去的公立醫院,如今又被“改”回來了。
如果從對改革的探索、創新角度而言
,少數地方對公立醫院的“賣”或是“買”的嘗試并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當這類“買賣”動輒形成風潮,又轉瞬改變風向,就有必要追問,我們究竟是根據怎樣的一個原則,或者是基于什么樣的利益考量,來做出對公立醫院“賣”或者是“買”的選擇?
翻看以往地方拍賣公立醫院的報道,不難看到這樣的闡述:公立醫院效益滑坡,難以為繼,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再看看如今“回購民營醫院”的解釋:民營醫院過度追求利益、非法經營,百姓依然看病難、看病貴。
既然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都無法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兩頂帽子”的互換有何意義?
也許,“意義”還是有的。比如,當初把公立醫院賣出去,是一些地方政府為甩財政“包袱”。而今“民營醫院回購”的背后,也難免有保護地方政府利益的嫌疑——國家將對公立公益醫院加大投入,更多的公立醫院則意味著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入。倘若我們的改革只算地方政府機構的小賬,或僅僅謀求某一類機構或某一群體的利益,這樣的改革將走向何方?像這樣立足局部利益的改革,不僅令社會財富無端消耗,還很容易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是一場簡單的“買賣”,不是單純的公立或是民營的形式轉換。許多與民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其內在的、立足于公眾利益的制度建設,遠比外在的運營模式來得重要。
就醫改而言,過去,當改革市場化呼聲高的時候,落實到行動上就是“賣”,誰賣得多、賣得快,民營醫院比例超過公立醫院就是成功了。現在,強調公益性,就開始回購,以為公立醫院多起來了,公益性的目標就能實現了,事實真的這么簡單嗎?
醫改是個綜合改革,其間涉及相當多的制度設計,但不管怎樣,只要不偏離“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我們就能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運作模式。如果改革實踐者們的目標僅僅止于對巨額醫改投入的想象,止于3年8500億地方分配的爭奪,或者為官一任的政績,新醫改的未來則令人擔憂。(郝 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