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劉貽清同志
蘇越
得知劉貽清同志去世的消息,我感到非常悲痛。劉貽清同志是我們的良師,是益友,也是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向共產主義事業前進道路上的同志和戰友。
在劉貽清同志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閃光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為人類歷史上最輝煌壯麗的事業奮斗到底;這種精神,鼓舞著我們敢于戰勝一切困難,不怕一切坎坷。
一、學習劉貽清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勤勤懇懇,革命到底的精神。
劉貽清同志忠誠于人民的事業,忠誠于共產主義的事業,忠誠于毛澤東思想的事業。不是一時,一刻,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這樣。不是口中這樣說說而已的口頭革命派,而是真正付諸行動,以實際行為捍衛這個偉大的事業的實踐者。
劉貽清同志在去世前的48小時,還在天津面向青年人簽名售書,不失時機的擴大宣傳紅色書刊,影響年輕人的思想世界,使他們走上追求進步的道路。
劉貽清同志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刻,還在為宣傳紅色思想而工作,不幸倒下了。他是倒在了戰斗的崗位上,倒在了一生追求的事業中。他的死,真正實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生命不息、戰斗不已的誓言;他的死,真正實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場面。
他緩緩的倒下了,再也沒有醒來。太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在這樣的高齡,每日還堅持做那么多的事情,還承載著那么厚重的歷史責任。
我們每一位自認為是共產主義者的同志,和準備成為共產主義者的同志,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有沒有這樣自覺的為共產主義的事業,為人民的事業,努力去奮斗?我們是否需要準備一顆紅心,努力為理想工作,隨時準備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我們準備怎樣做到這些?
如果我們的很多青年同志,每天還在沉淪,還在迷茫,還在哀怨和嘆息中度過,那么,確實需要反思,確實需要深入思考了。
很難做到嗎?也不難。就拿網絡輿論宣傳工作來說,我們都是旗幟網的網友,我們努力的把其他網站的優秀帖子轉過來;努力的把紅色網站的聲音傳播到各種網站、論壇和社區去,讓更多的人知道紅色思想,了解紅色思想;通過這些文章后面的鏈接,讓他們知道還有旗幟網這樣的網站,還有這樣一方凈土。
這樣做,沒有效果嗎?通過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出來:
2000年,網絡上只有三家左派網站;
2001年,網絡上有三、四十家左派網站;
2002年,網絡上有一百多家左派網站;
……
現在,已經沒有人去做這個統計,大大小小的帶有左翼色彩的網站、網頁、博客,已經多的不可數;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共產主義的力量在民間穩步增長;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共產主義的宣傳不是沒有效果的。
網絡工作固然不是我們的全部,但如果連這些工作都做不好,都不屑于去做,又怎么能做好更偉大的事業呢?
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情做起,這正是我們從劉貽清同志身上看到的一個閃光點。而我們的隊伍,也正需要這樣閃光的精神。
二、學習劉貽清同志,就是要學習他不計恩怨,胸懷大局的精神。
劉貽清同志1958年在反右派斗爭中被錯劃為右派,此后在寧夏接受改造,直到1964年才被摘帽。1979年以后,面對甚囂塵上的非毛化、反毛化浪潮,劉貽清同志不是象其他右派那樣,惡毒攻擊毛主席,污蔑毛主席時代,而是堅決捍衛毛澤東思想,捍衛人民的事業。在他這么多豐富的著述文字中,絲毫看不到對他在寧夏艱苦生活的描述,看不到個人的恩怨,而只有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對改革的反思,對侵吞國有資產的怒斥,對文學界“張賢亮現象”的批判。
是什么樣的精神動力,使他能夠忘我的投入于人民的事業中呢?是什么樣的思想境界,使他能夠不在意個人的利益得失,而站在大局看待問題,對毛主席,和新中國的革命進程,做出客觀科學的評價呢?
我們每一位自認為是共產主義者的同志,和準備成為共產主義者的同志,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有沒有這樣做到呢?我們準備怎么樣做到呢?
有的同志,因為和其他同志的辯論的時候幾句話不合,或者和論壇、群的管理員發生矛盾,就退群,退出一些紅色論壇,就表現出意志消沉。因為個人的情緒感到壓抑,就認為左派沒有希望了,沒有前途了。
如果我們的一些青年同志受了委屈,在一些小的事情上表現出這樣的情緒,假使身在在文革、反右這樣的大環境中,受了大的委屈,又如何能正確看待?面對劉貽清同志,和其他眾多老革命家的坦白胸襟,我們難道不應該反省嗎?
三、學習劉貽清同志,就是要學習他敢于戰斗,無所畏懼的精神。
劉貽清同志的晚年,是戰斗的歷程。他同王蒙、張賢亮等文化界的“精英”進行戰斗,批駁他們的謬論,肅清他們的流毒;他同出賣、流失國有資產的敗家子們進行戰斗,揭露其無恥的行為,捍衛人民的利益;他同形形色色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分子進行戰斗,滌蕩污濁的言論,永葆清新的學說。
學習劉貽清同志,就是要學習他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的精神。我們的很多青年同志,勇氣有余,謀略不足,敢于戰斗,卻不善于戰斗。毛主席說過政策和策略是我們的生命線。那么,為什么策略是“生命線“呢?我們究竟應該怎么樣戰斗,才能更有成效呢?希望同志們能多思考一下,動一下腦筋,再決定怎么干。鹵莽的干、蠻干,是不可能取得事業的成功的。
四、學習劉貽清同志,就是要學習他海納百川,胸襟博大的精神。
劉貽清同志晚年出版了很多好書,既有反思改革的《改革還是改向》,也有保衛國有資產的《郎咸平旋風實錄》,既有抨擊文化界不良現象的《張賢亮現象批判》,也有展示魏巍同志豐碩成果的《人民作家人民愛》,還有捍衛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劉國光旋風實錄》等。
在這些豐富的著述中,他不僅采用一大批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學者們的文論,也采用諸如吳敬鏈之流的文論。因為他相信,讀了這些書的讀者,是一定可以從其中判斷出來是非曲直,可以判斷出來對錯的。
我們學習劉貽清同志,就是要學習他這種善于包容,胸襟博大的精神。在我們的紅色網站上,由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輿論占主要位置的情況下,要允許一些不同的聲音,甚至是相反的聲音發出來。
如果僅僅是一種聲音,“一言堂”,是無法起到更大的宣傳作用的。顯然,能贊成這種聲音的,已經是我們的同志。不是我們的同志的,必然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甚至會有相反的聲音。由于現在高校普遍被右派思想占領的事實,一般的學生,頭腦里還是有不少右的思想的。要討論,要通過討論使他們認清事實和道理。而且這個討論的過程,不是能馬上就奏效的,要允許有個思想反復的過程。總要有幾個月,到大半年的時間,思想的變化,才會比較明顯的表現出來。
人的思想改造的過程,是個較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不是漫罵的、造謠的,應該允許講出來。旗幟網80%以上的聲音,是好的,允許少量不同的聲音講出來,天不會塌下來。因為在旗幟網這里,管理權掌握在我們手里,不要害怕右派會翻天。
對于不同的聲音,我們的同志們要學會做工作,而不要給人家扣帽子,打棍子,辱罵等。只有這樣,我們的青年同志,才會成長,才會有戰斗力。不經歷風雨,只躲在這樣一個紅色的地方,是缺乏戰斗力的。
我想,這是我們要學習劉貽清同志的地方。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毛主席說,“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我們,也正需要通過悼念,緬懷我們的同志和戰友,并在緬懷中,在共同的悲痛中,使我們更緊密的團結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