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公益性與醫院民營化不可兼得
庫爽生
新醫改方案終于在人們的期待中出臺了。本方案以其亮點多受到關注,據專家解讀,新醫改堅持“公益性”原則,劍指“看病難、看病貴”,“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通過改革才能實現向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公益性”三個字可以說是最大的亮點吧?
曾經,我們一走進規模稍大一點的人民醫院,迎面就會看到描摹毛澤東主席手跡的紅色大字:“救死扶傷,發揚革命的人道主義”。在很多中老年心目中,醫院是圣潔的,人民醫院就意味著救死扶傷,就意味著人道主義,就意味著為人民服務,就意味著患者的信賴和希望。然而,這些年來,在醫療衛生體制向商業化、市場化轉軌的過程中,在“一切向錢看”思潮影響下,醫院成了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經濟實體,成了撈錢的機器。由于看病太貴,醫療衛生竟然演化成了壓在百姓頭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在老百姓的呼聲中,新醫改方案旗幟鮮明地亮出了醫療衛生“公益性”原則,這是非常及時的。
新醫改方案還是引起了一些爭議。爭議最多的恰恰是方案中一條與“公益性”原則不太融洽的內容,即“鼓勵社會資本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
鼓勵加引導,說白了就是發展民營(私有)醫院。特別是后一個“引導”,就是表示要對部分公立醫院進行私有化改制。這就使人們產生了不解和不安。因為,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利潤最大化是民營醫院的追求目標。“非營業利”?那不是社會資本而是慈善機構的運作。這些年來民營醫院何以發展較快?就是部分社會資本發現醫療市場有利可圖,而且營利空間相當大。否則,那些社會資本豈會千方百計獲得醫院營業執照?
不可否認,一些民營醫院的醫德醫風確實不錯,在老百姓中口碑也較好。但是,更多的民營醫院存在千方百計宰病人的嚴重現象,如,把每一個上門求診病人當作盡可能開掘的財源,小病大治,無病也治,一個小感冒動輒宰去數百元上千元等怪現象,恐怕很多人都曾經親身經歷過或者聽說過。我聽一位熟悉的外科醫生講過他被聘請在民營醫院工作的體驗,他并非什么“性病專家”,但那家醫院看到性病求醫者眾多,就隨意給他加封一個專家稱號,以招攬病員。更奇的是,一些女子因未婚同居且似有妊娠跡象,到該院問診求醫,醫生檢查的真實結果盡管會有部分人并未懷孕,但是醫院卻規定所有疑心妊娠要求流產的病員檢驗結果都要求是“懷孕”,而且即便對于那些并未真懷孕的女子,也要手術流產,“有棗沒棗打三桿子”。如此,則病人不但舍了財,還付出了“血”的代價,真個是花錢買罪受,花錢傷身體。
盡管公立醫院也存在看病難、看病貴、醫患關系等問題,總體上看,公立醫院的社會形象和美譽度還是遠高于民營醫院。所謂“看病難”,是在醫德醫風良好的公立人民醫院看病難,在民營醫院有何難?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焦點不是看病難,而在于“看病貴”,看不起病,一人生病,全家遭難,甚至傾家蕩產。
人們期待,新醫改方案確立了醫療衛生“公益性”原則,能夠貫徹到醫改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去,使醫療衛生機構不是以營利、而是以提高公眾健康水平為目的,使醫院真正成為“救死扶傷、發揚革命的人道主義”的一片凈土。
正是從這一愿望出發,人們盼望各級政府逐步回購原本為公立后被民營化的部分醫院,并使所有的醫療機構都成為非營利性機構,還老百姓一個可以放心求醫治病的醫療環境。可是,新醫改方案中不但沒有使民營醫院公立化的任何計劃措施,還有進一步將部分公立醫院民營化的打算。不少人談起這一點,都認為是新醫改方案的一處“硬傷”,使這個深得民心的方案不十分完美了。
公益性與營利性不可兼得,醫療公益性與醫院民營化也不可兼得。希望有關部門認識到醫院民營化與公益性原則、精神是背道而馳的,并傾聽老百姓的呼聲,在將要出臺的實施細則中予以彌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