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治學、瞎子指路
——談強國論壇的“市場經濟”辯
樂民
近來因“社會需求論”中關于市場經濟起源的問題向大學的老師求教,日前有了回復。
在回信中,老師明確給出了關于“市場經濟”的兩個公認的定義:
定義1、“市場經濟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
定義2、“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
信中同時指出,“在西方國家,持定義1的是經濟學家是多數派,是主流派;持定義2的是少數派,是非主流派。”
收到來信后,我回信再向老師請教,提出所謂兩個定義,實質上是一個定義——因為即使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最終形成的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
即使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在市場經濟資本擴張運作中,公共所有的會轉變為官僚所有的,官僚所有的會轉變為私人所有的,最終回到“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列寧看出了這一點,社會主義社會尚不能取消的商品交換和小生產,“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就是絕好的注腳。所以,對于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的計劃經濟體系,市場經濟只能在計劃經濟的末梢起調劑作用,并進行有效控制,在物質豐富以后不斷限制,直至消除——總的一句話,計劃經濟對于市場經濟是利用和消滅的關系。
我以前曾經提出“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名稱是顛倒的——因為市場作為社會總需求的集合是客觀存在的,對于市場經濟來說“市場”存在,對于計劃經濟來說“市場”也存在。而從生產目的的角度,不論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還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都是計劃通過擴大占有市場份額來追求個體企業最大利潤的經濟;而計劃經濟則是根據市場通過總體計劃配置按比例實現社會總需求的經濟——由此認為,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講計劃,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更講市場;且資本的擴張性使市場經濟的資源向強需求傾斜、舍棄弱需求,不可能實現社會總需求。進而引申出,社會主義國家選擇計劃經濟的目的在于,計劃經濟對社會總需求的實現優于市場經濟。所以,從那個時候起我就認為馬克思主義者不僅應當在政治體制上證實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并且在經濟運作上還要證實計劃經濟優于市場經濟——認為無法證實的,“不是尚待學習的同志,就是披著羊皮的豺狼”。
回過頭來看看今天強國論壇對中國市場經濟時期的討論——連市場經濟的定義、界限都不知道的家伙,還要發明什么“仆從經濟”?畜生不穿衣服是畜生,穿了衣服就不是畜生了?同樣,市場經濟在宗主國是市場經濟,在殖民地就不是市場經濟了?!
不管“市場經濟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還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只要是資本主義社會,不論是宗主國還是殖民地,也不論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還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都是市場經濟——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從三大改造完成開始,之前是國家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的地方,就是市場經濟;抗日戰爭的淪陷區是日本人的殖民地,也是市場經濟;日本人滾蛋、美國人進來,又成了美國人的殖民地,還是市場經濟。
我們的這些發明家何止是無知者無畏,簡直是已經到了“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地步了。那么,說不得要奉勸這些拿臺幣、日圓、美金、英鎊的發明家們一句:
“不學無術不是你的錯,出來騙人就是你不對了。”
2006年7月27日星期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