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告訴我:真實的失業率究竟有多高?
庫爽生
近幾年,黨和政府十分注重民生,民生問題是要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也就是說老百姓的就業問題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就業,離不開對于國人失業現狀的真實了解。然而,不僅老百姓,即便是官方有關部門,對于目前真實失業率也差不多是一本糊涂賬。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的數據顯示,2008年底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可是,這個數字僅僅意味著有886萬城鎮居民登記領取了失業保險,根本就不能反映實際上有多少人沒工作。
同時,這個統計數據也沒有將民工計算在內。農業部的一項調查,給出的失業民工人數為2000萬,而2008年初的外出打工者總計為1.3億左右。最近,國家統計局也發布了對6.8萬個農村住戶進行的最新調查的結果。調查結果預計,現有的外出民工數量增加至1.40億人,其中大約2300萬人仍在城市或家鄉尋找新工作。
而據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教授說,國家統計局最初的打算是用調查法來估算失業人數,結果過去三年的失業率突破了20%。
即便不計算農民工,實際失業率也是遠高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數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在2008年中期,采用通過調查來估算整體勞動力中的失業人口比例的方法,對7000多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9.4%的城鎮調查樣本被視為“經濟活動人口”,但卻沒有工作,也就是說實際上處于失業狀態。這還是國際經濟危機蔓延而影響我國之前的去年中期的統計,今年初以來失業人員大幅度增加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誰能告訴我,我國的失業率究竟有多高?眾說紛紜,云遮霧罩。這個問題真成了一個難解的謎。
官方的統計數據看來并不能說明問題。特別是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給出的2008年底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這個經常采用的辦法卻實際意義并不大。因為在城鎮居民中,這886萬人是登記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員,他們還有雖低微但可以保證肚兒圓的失業金,算是比較幸運的。絕大多數失業人員并沒有登記,也就是并沒有失業保險金可領取,或者已經過了領取期限。因此,這種曖昧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統計方法,遠不能反映失業人員的真實狀況。
4.2%乃至9.4%的失業率,都是與老百姓在現實中的實際感受大相徑庭的。因為,即便不算農民工,在城鎮居民中,失業人員也是相當普遍。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原國企生活區的國企改制買斷工齡的原工人,大多數都是失業人員。他們在領完兩年的失業保險金后,就不屬于失業登記統計范圍了,而他們的生活實際上比登記為失業人員的時候更加困難,因為這個時候既無法就業,又沒有了失業保險金。如果這樣的情況不算就業的話(實際上不能算),那么失業人員就非常多,特別是在原國企生活區幾乎滿眼皆是。
這些數量龐大的原國企工人買斷工齡失業后,只能領取幾個月到兩年的失業保險金(每月兩三百元),隨后就斷絕了起碼的經濟來源。他們要么偶爾打幾天零工,要么試著上街擺攤擦皮鞋、賣幾天蔬菜,要么翻垃圾箱拾荒等等,都是生活沒有什么保障,吃了上頓愁下頓的人,他們算不算失業人員呢?按理是應該算的,同樣是無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還算,沒了失業保險金反而不算?由此可見,按照登記失業人員統計失業率是不科學的,是完全不能反映真實狀況的。從反映社會或城鎮失業率的角度,必須摒棄這種實際意義不大的統計方法。
統計城鎮失業率并非什么特別復雜的工作。每個社區居委會對于本社區的居民失業狀況了如指掌,在互聯網時代,從各社區一級級上報、匯總數字并不難。問題在于,長期以來“報喜不報憂”的觀念根深蒂固,使真實情況很難上達,各級地方政府幾乎本能地試圖隱瞞。問題的癥結可能主要就在這里。
失業率不是一個簡單的統計問題,它涉及到民生這個天大的問題。真實的失業率數據是黨和政府進行民生決策的依據,在失業人員統計工作中報喜不報憂,隱瞞真實狀況,就等于隱瞞了老百姓的困境,隱瞞了老百姓的淚水。為了讓黨和政府在盡可能真實準確的數據基礎上作出更加科學的決策,現在已經到了重新審視調整我國失業率統計方法,認真進行客觀的失業率統計的時候了。這也是實踐核心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