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重慶晚報》記者何英報道:據重慶市招辦人士透露,今年重慶市高考報名人數雖有增加,但相比同等人口的省市來說,考生仍偏少。不容忽視的是,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上萬名學生沒有報名高考,放棄高考的學生多數是農村考生。招生負責人稱,放棄高考的農村考生,有的迫于無奈拿個畢業證外出打工。此外,嚴峻的就業形勢,上完大學找不到好工作,讀書“無用論”思想在農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績平平只能上專科,還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掙錢。還有,一些學校迫于升學率的比拼壓力,也會召集部分升學無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勸其放棄高考。
而這樣的情況絕非重慶僅有;河北、湖南等省同樣存在不同程度的類似問題。在深深為那萬余名棄考的考生惋惜之余,我想,這背后該有怎樣的玄機?
其實,“讀書無用論”思潮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伊始就風行一時了。“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是那個時候“讀書無用論”最形象的表述。
何謂“有用”與“無用”,這有什么標準來衡量嗎?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時至今日,這種思想愈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了。前幾年不是就有老師在課堂上大放厥詞嗎?讀書是為升官、發財、買名車、娶美女而不是什么理想、主義、信仰、“為中華之崛起”的崇高情懷。周作人在《中國的國民思想》中說,中國人的信宗教(如朝山拜佛),大多數是求現在的幸福的。同樣,中國人讓他的孩子讀書和考試,也是因為讀書“有用”,考試“有用”。換句話說,“有用”就是能夠給他們帶來看得見的摸得著的現實的好處;否則,就是“無用”了。
不禁想起了“沐猴而冠”的故事:秦王朝滅亡后,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中占著優勢,見宮室殘破沒落,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鄉炫耀此時的身世。因為在他看來,一個人升官或發財以后,如果不回故鄉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綾羅綢緞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樣,沒有人會知道這個人此時的大富大貴。楚漢之爭正處在最為關鍵的時候,項羽這種務虛的思想觀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見的政治眼光,對他自己和楚國的前途是極為不利的。“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三十年來,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兩貓” 論、“發展是硬道理”論,極度扭曲了人們的社會的價值觀。信仰缺失,精神干癟,人心浮躁,唯利是圖。雷鋒、保爾讓位給巴菲特、比爾,金錢與財富成了檢驗一個人成功的唯一標準。“我以前是村子里小孩子們學習的榜樣,如今的榜樣是我那個初中畢業就去打工了賺了錢的弟弟。”某大學生如是說,話語中透露出來的是無奈。
大學生就業難,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畢業即失業,焦慮年復一年地籠罩在一屆又一屆畢業生的心頭。于是,誕生了“賴校族”、“考研族”,以考研、考博延緩失業的危機。碩士生應招賣肉的工作,大學生應招淘糞的工作,大學生當洗腳妹、爭相應聘搓澡,這樣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甚至還有“女大學生不堪就業壓力自殺,留下10萬字日記”,“一名失業大學生無錢買票回家探望病父搶4元錢被捕”更加令人震驚的新聞。不僅僅如此,關于“關系就業”、“就業腐敗”的新聞同樣也是不絕于耳。
“讀了大學也難找工作,這書怕是讀了也沒什么用。”而且,放棄高考,還可省去高校的高額收費。不堪教育高收費重負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教育一個不爭的事實。溫總理在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指出,要使教育成為面向平民的教育,從而使人人都受到教育。而事實上,下面各級單位與部門對這話的踐行得如何呢?有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貫徹面向平民的教育方針?尤其是西部農村的教育現狀令人堪憂。讀書后的“期望收益較小”,而是現在讀書付出的“代價”太大。有政協委員曾經算過一筆賬,在貧困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一個大學生4年的花費,相當于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可以肯定,這大大超過了一個貧困農民的生存底線。如果連生存都無法繼續,那么,發展對于這些農民來說,就只能是“天籟之音”了。 即便認為“讀書有用”,也只好望洋興嘆。
讀書、教育本來是一種理想,奈何在這金錢的現實中,“無用”了。這是一時的無奈,還是永久的悲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