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什么是“你的”社會主義
云淡水暖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65319455
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的一篇博文《中央黨校最近究竟觸動了誰的神經?》,有的網站進行了溫和一點的處理,叫做《中央黨校最近究竟觸動了誰》,也被轉載在強國論壇,草民注意到,王教授在結尾處申明了一句:【以上感想,純屬筆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那么,草民以為,這只是王教授的個人觀點,個人做主放在網上,并不代表“所在單位”,草民就接著討論幾句,也希望版主視為個人探討的范疇,與王教授的“所在單位”無關。
王教授開頭指明【社會上關于中央黨校的議論頗多。既有學員管理方面的,也有思想傾向方面的。前者的起因,與社會上久行不衰的單位創收風有關,…但關于后者,即思想傾向的問題,筆者卻有忍不住想說幾句的沖動。】
草民想,既然王教授感覺到“忍不住想說幾句的沖動”,那肯定是也被“觸動了神經”,所以才有“沖動”,這是巴普洛夫原理。王教授的神經為何敏感起來了呢,因為“誰”,是“誰”呢,王教授沒有說,但給出了兩個判定結果,一個是“一是左的僵化觀點的代表者”、二是“既得利益代表者”。
第一種,王教授氣勢如虹地歷數了“所在單位”的偉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是中央黨校首先發表的;中央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肯定,也首先是在中央黨校透露的;是中央黨校的教授沖破姓“公”姓“私”的迷霧,率先主張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還是中央黨校的學者,最早提出了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中的優秀分子入黨、吸收借鑒國外政黨治國理政經-驗、研究政黨執政規律等等觀點。這些觀點,盡管今天已為廣大黨員、干部接受,但對于那些固守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模式、固守傳統思維的人來說,這些觀點不合過去的說教,沖擊了他們死抱著不放的陳舊觀念,無疑是一種大逆不道。如此看來,抓住一切機會,對制造這種沖擊的始作俑者大加討伐,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草民以為,既然王教授已經把“廣大黨員、干部”牢固地劃在自己的觀點一邊,又何必對“誰”的神經被“觸動”而自己“沖動”起來呢,草民還感興趣的是,這些年來,的確是王教授們的“首先”在主流媒體上顯眼、弘揚,而“誰”們的觀點在什么地方,有“誰”在說,草民們不勝了了,無法評判。實際上王教授們的音容笑貌、觀點立場在主流音視頻媒體、平面媒體上是經常見到、讀到、聽到的,而“誰”們的資料信息卻無法在傳播學意義上與之匹敵。草民相信,王教授一篇短文,最多是給“誰”們定義了“兩個代表”的性質,達不到真正意義上對等論辯的目的。
基于這樣的態勢,草民覺得。王教授的“沖動”有些“殺雞用牛刀”了,本來嘛,王教授和“所在單位”為偉業做了那么多“首先”的鋪墊,又“已為廣大黨員、干部接受”,又牢牢把握著話語權,何必對一個早已被基本消解了30年的“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模式、傳統思維”如此“沖動”呢,要么反過來想,是不是“已為廣大黨員、干部接受”尚脆弱,所以需要王教授出來“沖動”一下?但30年的功夫還未將“固守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模式、固守傳統思維的人”改造過來,作為理論工作者的王教授倒是應該自省一下子的。
第二種,王教授用了一個“既得利益者”,這分明是爭取群眾的好辦法,因為目前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特別是底層勞動人民沒有“充分分享”到改革開放的巨大經濟成就,產生了一些想法,王教授舉起“反既得利益”的大旗,應該是深得人心的。但是,草民覺得,王教授把“既得利益”局限在“部門利益”身上,有失準確【因為,既要改革,就不可避免地會冒犯一些個人和部門的既得利益。…說穿了,無非是一條,那就是:借“堅持黨的領導”之名,維護和擴張個人和部門的既得利益。你動我的既得利益,便是削弱黨的領導,便說明你的方向有問題,這就是一些人的邏輯。】
當下談“既得利益”,無非就是對社會財富的攝取,什么樣的“既得利益”都要歸結到個人財富的增減。今天剛好有一條新聞“招商銀行聯合貝恩管理顧問公司對外發布了《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到2008年末,中國內地高凈值人群達到了約30萬人,而這里所說的高凈值人群就是指個人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預計到2009年底,高凈值人群將達32萬人,同比增長6%;其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將超過9萬億元”(《每日經濟新聞》),如若屬實,區區32萬人,只相當于中國總人口的千分之零點二(0.2‰),卻持有“可投資資產9萬億”,相當于全國城鄉居民存款余額20萬億的近一半。這區區30萬人算不算“既得利益者”?
如果說掌握了全國個人財富近一半的30萬人不算“既得利益者”,誰算?那么在這30萬人中,哪些是“部門”形成的?哪些是在王教授們的“首先”支持下形成的?是不是說有這么一條邏輯線路:王教授們“沖破姓‘公’姓‘私’的迷霧,率先主張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最早提出了發展非公有制企業中的優秀分子入黨”→30萬人“首先”富起來了,成了地地道道的“既得利益者”→然后,這些“既得利益者”又反過來如王教授所說“借‘堅持黨的領導’之名,維護和擴張個人和部門的既得利益。”,一頭霧水嘛。
最主要的一點,如果是“固守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模式、固守傳統思維的人”,按照王教授們的話說,是反對“先富”的,是主張“共同貧窮”的,絕不會贊同有個人、部門獲得比其他群體多的“既得利益”的,把這二者扯在一起作為對立面,頗為滑稽。
王教授說【我只知道,改革開放以來,過去的所謂姓“社”姓“資”的標準已經過時,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那么,有必要重溫一下比王教授還要“首先”一步提出改革開放總體構想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一些論斷,鄧小平說我們現在講的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開展的。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現在占整個經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對照現實,“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現在占整個經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個什么狀態呢?還有,30萬人擁有全國個人財富近一半,鄧小平還有一段話“那么多的財富,如果被少數人得到了,大多數人沒有,分配不公,導致兩極分化,如果這樣長期下去,將來要發生大問題。”
王長江教授對鄧小平的這些論斷,有何“全新的認識”?《南方人物周刊》2月份對王教授的專訪“王長江:反思危機不應成為拒絕政改借口”中說“這里(中國)的很多人并不在意標簽后的具體爭論,‘社會主義’足夠讓他們感覺良好。…在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看來,一種舊的思潮,正借著它們重新活躍起來,而這是需要警惕的。他認為,反思經濟危機、反思西方模式,不應該成為拒絕改革(尤其是政改)的借口。”
那么,既然在王教授看來,金融風暴中飽受沖擊的中國人有“‘社會主義’足夠讓他們感覺良好”導致“一種舊的思潮,正借著它們重新活躍起來,而這是需要警惕的。”,王教授不妨明說,你心目中的“社會主義”是什么,需要什么樣的“改革(尤其是政改)”去實現?在你心目中的“社會主義”如何去兌現鄧小平定義的“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的目標?
相關言論:
《學習時報》總編輯周為民:從當前危機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http://www.eeo.com.cn//observer/rwmltt/haidao/wzlb/2009/03/10/131814.shtml
南方人物周刊專訪王長江:反思危機不應成為拒絕政改借口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9/02/5057.html
四五運動的產兒:思想解放運動與體制外力量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10259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