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秦暉演講有感
不久前,秦暉出現在了寧波的天一講堂,主講“群己權界”(語出錢穆所譯密爾之《群己權界論》——即《論自由》)。他講的核心內容,在此前他的一些文章和公開發言中,都多少有些提及,這里不再多說。這里只想講講個人在觀看演講時的一些感受。
有標志意義的場景
演講時間是在周五下午2點,屬于工作時間。原本沒料到會有很多人來,但我早到約10分鐘,依然發現,可容納300來人的講廳,我竟只能坐在最后幾排,前面的都已坐滿。到正式開講,更是座無虛席。一眼望去,紅顏白發、白領走卒,無一或缺。這自然也是秦暉本人的號召力所在,但也可看出時下風尚,文人學者已日益受到社會重視,對求知的渴望,對時局的關注,也成了當前一部分人新的時尚。
我坐在演講廳里,同時回想起的是去年朱學勤在杭州楓林晚的演講《兩種革命》,那是適合幾個紹興的朋友分頭前往,到了現場也是人山人海,不但二樓現場已經被圍得風雨不透,連樓梯上也坐滿了人沒,讓我擔心薄博的木頭樓盤幾乎要承受不住。
那里也是一雙雙如饑似渴地目光,也是一群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人群。他們彼此大多不認識,但行動中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偶爾磕磕碰碰,只是彼此一點頭,然后繼續聽。此時,他們平時的身份(不論他有多么高貴或是卑微)都被抽象成同一個角色——求知者。他們來到這里,因為可以找到他們要的營養。
更早一些,我在上海廳陳嘉映的演講,偌大一個華師大禮堂,我竟只能坐在禮堂外觀看電視屏幕轉播。
越是這樣一個迷茫而復雜的時代,這樣的求知者越是多,因為他們都在急于找答案,找到使命。90年前,當杜威、羅素相繼來到中國的時候,他們看到的也是這樣一群人,后來,這群人開創了中國的現代史,并一直影響到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如今這些聽講者就是當年那些人的后輩,重復著他們前輩的行為,而歷史也就是這樣不由人主的輪回著,從過去走到現在,再走向將來。
生活在兩重世界里的主辦方
請秦暉來的,是寧波主管文化的部門,還有寧波日報集團。
寧波的文化市場以左聞名于世,這個“左”不亞于上海,更勝于杭州。寧波對網絡、報紙等一切傳播機構的控制都是極其嚴厲的,稍有出頭,就會揮起制裁大棒。寧波也是率先成立“網評員”的城市之一,宣傳管理密不透風,堪稱時下典范。
但就是這樣一個保守的機構,卻先后請來吳思、鄢烈山、秦暉等著名的右派。這些死硬右派們如果知道寧波文化主管部門的保守苛刻,一定會是有想法的,但這不妨礙他們一起去辦起一次又一次主題“擦邊”的演講。而且還是免費的。
他們在做的行為,和他們主辦演講會的行為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他們依然在履行著上面吩咐的任務,另一方面,他們又在盡一切機會幫助散播一些上面不很樂意的言論。他們應該很清楚自己這兩種行為的不同含義,他們不是不明白,而是脫不開。
更遠一些,寫了大逆不道的《如焉》的胡發云,被武漢宣傳部請去開講;關天一位思想很“右傾”的網友,被某日報的老總一度委以重任;一名黨校教授,偷偷溜去聽一個“右派”領袖學者的公開演講,末了還和身邊一小撮“自由化”傾向嚴重的中青年稱兄道弟……掘墓人和被掘著親密無間,禮敬有加,這一場景,倒和當年法國貴族紛紛以交往啟蒙派學者為時尚,形成奇妙的對應。
當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某些道理已成為各界根本無須爭論的常識,誰都能輕而易舉的選擇好自己的是否標準。但有趣的是,這些常識性的東西,卻在日常的社會行為中以相反的姿態存在著。大家都在面上說假話,即使他們彼此知道對方在表演,也會按照既定的程序演下去,然后可能互相小聲的交流:“我這是在完成任務”、“我知道,我理解”。
而當真理變成常識,成為各階層人們心照不宣的事物時,這個社會也必然會出現不同于以往軌跡的走向。
只是,時機未到。
被忽視的新自由主義
常規演講完了,照例是自由提問。一位mm將紙條遞到我桌上,我便言簡意劾地寫了幾句,大致是請教新自由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對中國改革走向影響的問題。后來這個問題作為第三個提問,由主持人宣讀給秦暉。
很遺憾,許是怨我寫得太過簡單,秦暉將我說的“新自由主義”,理解成了“羅斯福新政”,回答未擊中核心,不了了之。
事實上,新自由主義被這樣不經意的忽略,已經有很多年,此前他更多在國際問題上出現,直至近來才形成一個國內話題,尤其在對國企改制、醫療以及教育等問題上。中國改革的新自由主義色彩是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它的抬頭關涉到國內許多領域近十多年的異常變化,更遠還可以追述到80年代甚至再往前。我一直想聽一位重量級學者系統說一下中國近些年的新自由主義,以解心中的某些謎團,但當天卻未能如愿。
不過有一些我很清楚,新自由主義的變異在中國出現,同樣是基于中國當下發生的社會大裂變。在權利和財富被重新分配后,新的階層起來了,舊的階層分化或隱退了,一部分還和新的階層結成同盟,并形成一次次社會大爭論,和一系列緊張的矛盾。也是在這個大裂變的背景下,本文的第一和第二幕場景,才能次第出現。它們存在的隱喻不言而喻:
中國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