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肉食者”謀“舍己肉食而惠施于民”
本準備找左、右人數各半的青年學人,在一起談社會主義改革,以期引起爭論。不巧,請來的全是左翼(起碼是自認為的“左翼”)。這就談不上什么實質性的爭論了。只好就這么著,隨便地聊,——沒主題,各抒己見。
不想,大家一下子圍繞我曾發表過的“社會前進得利用適度傾向”的觀點,談了起來。
整個討論,明顯受“書齋”影響,多有點“天真爛漫”。不過,我是認為其中有“極合理”的內核的。尤其是,這些全是“新生代”,現在居然也開始“生”出左翼,這讓我欣喜不已。可見,社會主義不是個別人的“純理念”的創新,她反映的是歷史時代的需要。
有人先“恭維”我說:讀過您的網上文章,聽過您講話,基本觀點很好,但不能同意您的“改革利用適度傾向”的觀點。什么“適度傾向”?!到頭來還不是被人從“廊坊一直引到天津”(此青年是說,有資改目的的人,一直在利用人們的幼稚和善良,明明是要去天津,卻偏偏先假說去廊坊),到了天津,便說改革不可后退了。“適度傾向”正好給資改者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合理性”便利。
有人問:毛澤東的那一套,是不是改革?
另有人答:當然是一種改革摸索,前天翻了“古董”,那上邊說,毛澤東搞過“一斗二批三改”,這里的“改”即指改革,再者,革命嘛,其實就是更根本、更徹底的改革;毛澤東的那個改革、革命,——現在看來,有一個根本東西是不準動的,這就是“公有制”。在毛澤東的認識里,公有制如果動了,就是動了基礎,牽一發要動全身的,這一動,其它都必然跟著動,并使整個社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有人附和以上觀點: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自馬克思到毛澤東以來,左派對人類剝削、階級存在的深刻研究中得出的——消滅剝削、階級的——科學結論,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邏輯起點;也是階級社會同消滅階級、無階級社會之間的分水嶺。這個公有制如變了,——不堅持了,共產黨、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統統都失去存在的基礎。現在,在大學課堂上,已不少聽到“已不共產了,還有共產黨、還要共產黨嗎?”這樣的話了。我們共產黨自己,也應該能聽到這樣的話的!
有人開始搞“迂回”,提出“共產黨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的觀點:從“特殊材料”論出發,共產黨人應最革命、最有遠見、最大公無私的,那么,即可以“利用‘特殊’”這一點。當年,共產黨人武裝奪權、浴血奮戰的勝利,就是靠這一點。現在不妨重煥“當年青春”。要“交遞利用適度傾向”嘛!也不是不可以,在一個時期內,可以允許部分的私有制、剝削,允許一部分人先富,允許市埸競爭中個人利益最大化……等等,但是!改革中允許的這些事情,共產黨人一個不準搞!誰要搞,就不要當共產黨……
有人搶接過話題說:……對頭!在一個歷史時期,可以這樣搞。而共產黨要潔身自持。作為黨的外部監督,可以改進毛澤東當年試驗過的民眾性的民主監督方法,可使這種監督序化、定期化、文明化;黨和國家讓共產黨公務員們可終身享有一定的“巴黎公社代表”式生活保障,亦可考慮制定出“讓縣處級以上黨政一把手做出點個人‘犧牲’的規定”(尤其是高級干部),比如,其子女不再為官、不準其近親屬經營企業……等等,總之,要想方設法,讓黨、黨干盡量同“市埸”、“物利原則”絕緣!不要讓共產黨人也一道去搶錢!(這方面,全黨、全國人民都可研究的,這里僅是“拋磚引玉”)
有人結論說:“絕緣”說,符合共產黨人的“特殊材料”的屬性,這樣做,是為歷史備、留著“革命動力”,一個時期后,可重啟毛澤東建國初的那種“和平改造“。這樣,共產黨也不需“再造”,人民也有希望,進退裕如,既主動,又能保證在最大程度上不傷人!社會可避免大的折騰、震蕩!
——“說了半天,其實就是一句話:‘改革是必須的,但是,要千方百計地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只有這樣,改革才有可能保證其社會主義方向!”本網民如是說。然而,本網民一直在思考:自毛澤東后,歷史必然會重新造育“舍己肉食而惠民”的“肉食者”!眼下,也許還沒到時候!
整個討論,持續了半天時間,發言內容遠不是這些。我這里只是擇要而寫,也適當地作了“去刺”處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