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中國需要新的財富觀
王者當歌http://blog.sina.com.cn/u/1447722004
古往今來每個社會都會有那么一些相對富裕的人,他們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獲得了較多的財富:他可能是村社里能干而又幸運的獵人農夫,可能是田莊萬傾奴仆上千的官宦出身,可能是開廠設店投資放貸的商賈達人,還可能是滿腦子創意、構想的新型"知本家"。。。隨著經濟基礎和實力的不斷增強,各種社會資源也相應地聚集到他們的周圍。富人們可以有較深遠的社會影響力,能享受到豐裕的物質資源,能得到良好的教養和更多的機會------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上層統治精英。但富人們也許是靠骯臟甚至血腥的手段起家的,他們也許只會把大部分錢財用在花樣百出的物欲享受上,而對周圍的民眾和社會的公益則麻木不仁------他們又是社會敗壞的罪惡元兇。富人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錢財到底是至寶還是孽債?我們應當怎樣看待財富和差別?自從有文字以來人們一直就在進行著義利之辯。
進入近代,科技和技術革命創造了更大的人類財富,也加劇了原本就難解的財產集中和不平等,各種社會革命也應勢搖旗吶喊殺出,允諾將打破這一局面實現人人平等。從1789年天賦人權、自由啟蒙的法國大革命開始,到1917年列寧社會主義的蘇俄十月革命,再到20世紀中葉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革命的發展洶涌澎湃,他們都以財產的不平等為敵,指出這是世界不那么美好的關鍵所在,都借助個人主體的覺醒和平民主義的興起,推行一種消滅私有制的"強國家,弱個人"的體制。特別在人民中國,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進行了堅苦卓絕的偉大抗爭后,即肩負著使古老民族復興、使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重任,又要避免已有各種社會形式的階級不平等的覆轍,然而面對國外的壓迫封鎖和國內生產落后,終于在徘徊和反復中走向了革命的狂響。
78年以來,鄧小平給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在改革開放的大旗下財富不再是個貶義詞,只要有利于發展的都可以算做是硬道理,國家將給予話語和政策的積極支持。然而無論是內斂的中國傳統,還是激進的革命原則,都不曾正式公開地宣揚和鼓吹富有,但中國錯過的機會太多了,她急于要實現國家的強大和民眾生活的改善,她迫切地要求融入全球化浪潮和人類文明的主流,她大步向前無暇回頭。于是改革摸著石頭,依然決然的向對岸小跑;撥亂反正后,務實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四項基本原則下,人們的思想變得自由活躍。知識分子、技術專家、工商業主重新站起來引領時代,財富改頭換面又成為社會各界的追逐對象,在南中國,在東海邊,在集鎮都會,在邊境口岸,新的富人迅速成長起來了,并引領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二十多年。
世紀初年,改革開放進入成年之癢的拐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到底我們該堅持怎樣的一套怎樣的發展觀?改革的成果如何能讓大多數人受惠和接受?精英階層會不會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團而左右改革?諸多社會問題是市場化的修煉不夠還是玩過了頭?富人和財富再次成為眾矢之的,擴大的基尼系數使大眾和精英劃清了界限,從寶馬車撞人到不同的稅率,從饅頭血案到富人區的設立,人們把生活艱難的怒氣盡情地揮灑了來;從網絡言論到地下刊物,從老左憤青到新左派,富人們總是被排擠到民眾和道義的對立面。教育、醫療、住房的飛漲壓力使人們喪失了理性和氣度,關于改革的爭論繼續存在并顯然還要擴大。除了硬要倒退的保守態度外,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私下里仇富心理和民粹主義的滋生,我們將面臨社會斷裂和發展停步的危險。或者我們真的應該請問下富人和精英們,為什么如此成功和被追捧的中國發展模式,在國內卻惹來眾多的不安呢?
回望歷史,人類社會總是會有富人和不平等的吧,既然不可避免干嘛不能互相承認,非要非此即彼呢?自由放任肯定會縱容強者、擴大差別,矛盾總有一天會沒法調和;強制集中又難免挫傷個體自主性,養成新的管理權貴、造成權利尋租和謀私;所以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必須超越這一切,探索出新的模式來。比如和諧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世界不能絕對劃一,就讓大家求同存異好了------精英不要蠻橫自大、以為邊緣底層應該被淘汰,弱者也別心理逆反嫉恨主流、非要實現結果平等不可,大家都是合理正當的存在,各方都應守本分不亂來!財富是社會資源的象征和體現,我們可以坦誠地追求它但不能以為這就是一切,我們不刻意排斥它卻也不能大力顯擺為錢獨尊,有了錢還記得自己沒錢的時候,不忘掙錢的艱難和歷程,還掛念著社會大局和周圍百姓,這就是一個能被大家接受的富人了,富人也就能和這個社會和諧共處了!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