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方能知新
鐘聲
“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不管是一尺布還是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從五、六十年代過來者,大概還不會忘記這首曾經膾炙人口且風行全國的好歌。然而今天,從上至下,還有多少人想她、唱她、聽她和推崇她呢?
由于當今注重市場,忌諱計劃,所以難以試論其“用得巧”。但溫故方能知新。為何五、六十年代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和干一切事業的精神能夠發揚光大?透過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幾件生活小事,似乎足可見一斑。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毛主席一連數月不吃肉,同全國人民一道過緊日子,人民能不心甘情愿地隨他一道艱苦奮斗?敬愛的周總理一生清廉為政,一件睡衣穿了數十年,打了許多補丁,有這樣艱苦樸素的好“管家”,全國人民能不克勤克儉,節衣縮食地為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無私奉獻?還有許光達大將和孫毅將軍屢讓軍銜,甚至主動放棄相應的高待遇而辭官為民的先進事跡,不都是影響和教育人民群眾時刻為國家和集體著想,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絕不鋪張浪費、圖享擺闊的先決條件!
總之,兵隨將轉,民照官做,上行下效。一個國家也好,民族也好,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家庭也好,能否以勤儉為本,把節省下來的一尺布、一分錢或一滴水、一滴油,集中起來辦大事,亦即“用得巧”,及至形成強大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環境,無不取決于各級領導者的言傳身教,率先垂范!“齊王好紫”的故事,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革命導師列寧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背叛”。遍觀改革多年來社會上出現的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甚至公款吃喝游玩之風盛行,而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銳減,無不和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特別是高干有悖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言行密切相關。他們崇資媚私,圖享擺闊,大慷國家之慨,大搞鋪張浪費,公款吃喝玩樂,甚至大搞雞犬升天,以權謀私,貪污腐化,屬下一般干部和群眾能不仿而效之?資本主義沉渣能不到處泛起?艱苦奮斗精神豈能得到繼承和發揚廣大?
記得舉國反“官倒”之時,“總設計師”曾經說過,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誤在教育”。其實最嚴重的錯誤就在于資改派們,不僅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妻女子侄、親朋故舊和追隨者,更沒有也難以為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做出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光輝榜樣。反之,象毛主席和周總理那樣,今天的黨風、政風、社會風氣和民風又會是啥樣?
《論語.為政篇》有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但愿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者尤其是決策者,切勿忘記過去,時刻以毛主席、周總理和他們領導的時代的良好風尚自省、自戒、自勉。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創建一個由奢入儉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才能象昔日一樣,心甘情愿地和自己的領導者一道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為國家、為集體和為他人無私奉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