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當復鏗當,何時出太陽?
158年前,身材矮小的斯托夫人,通過對湯姆叔叔、喬治夫婦等黑奴們曲折經歷的描述,揭發和控訴了黑暗的奴隸制度,從而引發、推動了廢奴運動,并且構成了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這就是斯托夫人的世界名著《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用!以致當時的美國總統林肯,在接見斯托夫人時,寫下了這樣留傳千古的話:“構成那次巨大戰爭——南北戰爭導火線的,想不到竟是這位身材矮小的、可愛的夫人。她寫了一本書,釀成了偉大的勝利。”
斯托夫人無愧為偉大的作家!
林肯總統無愧為歷史的偉人!
2003年,一位八十一歲的老共產黨員李成瑞,根據《中國改革報》 2003年2月28日 刊載的《‘千人斷指’當止》及其他相關材料,寫下了旨在揭露官員與老板相互勾結、剝削和壓迫工人的殘酷罪行的長詩《千人斷指嘆》(為便于大家閱讀,特附該詩全文于后)。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在共產黨依然執政的情況下,此詩僅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獲得了一等獎,但卻并沒有像《湯姆叔叔的小屋》得到林肯總統的重視那樣,也得我們高層應該表示的青睞。
正因為如此,才繼續著下列的怪事:
2003年10月24日 ,共和國總理溫家寶在重慶農村考查時,幫助云陽縣農婦熊德明的丈夫追討了被老板拖欠了一年多的2000多元的工錢,以及在此同時所發出的“欠農民的錢一定要還”的強烈呼吁。然而,奇怪的是,此后老板們隨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惡行非但沒有絲毫收斂,反倒乘擴大之勢。請看:《民工維權何以聲淚俱下》(見 2003年11月6日 《安徽工人報》);《海口包頭賴賬雇兇施暴,七民工被打傷》(見 2003年11月23日 新華社電);《寒風中,討不回血汗錢的農民工在流淚》(見 2003年11月25日 《新華每日電訊》);《討工錢遭遇生死劫》(見 2003年12月8日 《長沙晚報》)……
如果說此時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僅是老板們剝削和壓迫的本能,那么,此后的這些官方行為,又在說明著什么?
北方某大都市建委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對“惡意討薪”行為,今后“將由公安、勞動部門聯合打擊”(見2005年元月初的《時代潮》)。
2007年8月20日 ,南方某首府城市的建委、公安局、勞動保障局聯合下發的《關于嚴禁建設領域惡意討薪行為的通知》中,竟然出現了這樣的話語:“杜絕建設領域的追討行為,保障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
難道這不是權力與“老板”的狼狽為奸么?
如果說老共產黨員李成瑞在2003年所寫的《千人斷指嘆》,能得到我們的高層像林肯總統對《湯姆叔叔的小屋》那樣的重視,那么,還會繼續著下列的怪事么?
2005年8月,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險廳公布了一個被人們稱為“血汗榜”的20家不良企業名單,引起了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據該省勞動和社會保險廳一位知情人士說:“如果真按違犯勞動法就公示的,珠三角大部分制造企業都要關門”,“血汗工廠流的幾乎都是農民工的血汗,準確地說是一張農民工的血汗榜”(見 2006年1月16日 《經濟觀察報》)。
但是,迄今為止,誰見過哪一個血汗工廠關門?不僅如此,2006年9月,某大城市公安機關還出臺了“十條服務經濟發展措施”,明確規定,為著給128名知名企業家提供“專門服務”,專門成立了一個“保護知名企業家聯絡辦公室”,為他們“協調各級公安機關和警種”。(見 2006年9月25日 《京華時報》)
行文止此,我還想再說這樣幾句話:
中國的經濟基礎像雞蛋殼一樣,已經快要被部分官員和“老板們”“給掏空了!
在共產黨依然執政的情況下,《千人斷指嘆》所描寫的殘酷景象是乎是不該發生的!
如果老共產黨員李成瑞在2003年所寫的《千人斷指嘆》,能得到我們的高層像林肯總統對《湯姆叔叔的小屋》那樣的重視,那么,《千人斷指嘆》一詩的結尾,就絕不會應該是“鏗當復鏗當,何時出太陽?”,而是名副其實的“鏗當復鏗當,東方出太陽”了!
附原詩全文于下
千 人 斷 指 嘆
李 成 瑞
鏗當復鏗當,機床沖壓忙。人隨機械動,節拍須準當。右手喂鐵料,左手取件放。一秒一往復,秒秒皆緊張。三萬六千秒,每天十時長。日久漸麻木,千鈞落指上。筋骨成爛泥,鮮血濺屋墻。指指連心痛,痛厥機器旁。一地“五金鄉”,千人斷指傷。防護豈費難,機上加遮擋。區區二千元,老板不肯裝。官員傍大款,出氣一鼻腔。熟視竟無睹,聲聲“工作忙”。傷者償無幾,帶殘回故鄉。妻兒驚涕淚,老母指上蒼。復有斷臂者,前來訴衷腸:斷指誠可嘆,尚有雙臂膀。今我難耕作,怎獲糊口糧?曾聞挖煤者,處境更凄惶。風洞久不修,瓦斯把命戕。最慘金礦工,訂立“生死狀”。萬元一條命,買斷無商量。亡者尸棄野,肉軀飼貪狼。財源滾滾進,血淚汩汩淌!我等失指臂,幸得身未亡。性命雖茍全,痛楚日月長。先烈入夢來,血照紅旗揚。奈何紅旗下,主人成羔羊?狂笑復痛哭,放歌悲亦壯:鏗當復鏗當,工人有力量!鏗當復鏗當,東方出太陽!
秦川牛
2009.2.1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