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一整套的體系,她包括這個時代變化著的方方面面,既有上層的意識形態和思維邏輯,也有社會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模式和途徑,還有具體而微的制度、主張、言行和個人生活等。這里所要說的“路線”主要是在策略/政策層面,關于整個中國社會(也包括中共自身)的發展道路的問題。她將可能有左右的方向性的調整,以及何種發展形式的政策選擇。
一.后改革時代
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過二十多年的歷程,似乎正在深入人心氣勢難以阻擋,但當進入新世紀時,情勢卻有些大不一樣了:變化引發的問題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經必須給予其反思和正視;改革本身仍需要繼續深入和向前,而接下來就必定要觸及關鍵和敏感……八十年代的純正和理想早已散盡,九十年代的執著和銳氣到處受挫,今天的改革還是我們心中以為的那個么?黨的第三代領導人適時登臺,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和諧社會”,為今后的一個階段定下了新的基調。“發展就是硬道理”、對GDP和增長的崇拜、對差距和不公忽略不計……很多政策都開始被調整。
情況具體有多嚴重誰都不知道。但是,有些人已經衣食無憂有了剩余關注,更多人被卷進潮流中卻舉步為艱,不斷有新的問題被抖出來,以新的方式擴散或者集中。教育、醫藥、住房、壟斷行業以及國企改革等政策遭到批判,經濟學家也受到了懷疑,弱勢人群在被發現、被同情,完美個人生活的每一層面都要實現……甚至整個的改革政策都開始被反思,思想界的爭論肯定引起了中央的關注。這還只是個開始,接下來科技/學術、外貿外交、金融安全都逃脫不了,日韓發展模式、外企洋貨的品質、主流文明的善意、和平發展的慣性都不可能長久。
到底怎么說?中國人還是習慣有一個主流的,可中央似乎也不再那么確定,面對事實、利益和立場政府內也發出異樣的聲音。衛生部自己承認這些年的醫改失敗了,后來又改口;教育部批判自己先前提出的教育產業化;地方政府和中央在一些政策上態度不一(雖然并沒公開鬧僵)。一些離任退休的干部更是對當前政策大加指責。細心的人還可以發現,一些中央高官在同時說著兩面的話,推行著前后矛盾的兩套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民間的討論。
盡管國家對輿論控制的政策沒有動搖過,盡管大多數媒體并不來關注,一些報刊、網絡還是把改革爭論給反映了出來:包括民眾的艱難和不滿,包括學者們的質疑和追問,包括權貴們的瘋狂言行,包括很多畸形、惡劣現象,包括中央的自相矛盾……因為有些問題確實存在,而且嚴重,不知是誰開了頭,切中了要害,于是更多的人參與了進來,討論變得更加深入復雜,問題被揭露,事件被發掘,甚至超出了起初討伐者的想象。
二.分歧與變化
不論是從中國政治的傳統,還是共產黨政權的常規,都非常講究政令的統一和權威。在政治上不允許有反對派別,在輿論上不許發出異見敵意,任何與主流有分歧的勢力都要在體制內妥協,把不滿消化在商討決策或落實政策中。中國的政治慣性是趨向統一的,民眾和道義也習慣依附一個主流,很難想象兩個中心在中國存在。如果真有公開的反對意見出來,就說明政府的權威已經不再,而且沒有足夠的力量維持統治,那么,此時的局面將是極不穩定的,很容易發生天命更替。
在人民中國建立以來,只有三個階段有特例存在:56-66年,毛的激進勢力和保守派彼此對抗拉鋸,隨著雙方政治勢力的消長,兩種政策傾向也多次反復,中央的說法也忽左忽右。76-79,鄧小平為首的勢力,先是在中央向華國鋒等奪權,又要在基層和民間爭取支持,所以當時的理論爭論是很活躍的,79年鬧出的民主墻風波可以說算是其副產品。89年4、5月間當時的價格雙軌制、官倒走私等問題引起了包括來自體制內部的廣泛不滿,而意識形態的放松更是引發了部分政府官員的迷失,以至于中央和媒體竟然對騷亂公開報道、默許同情。
鑒于中共政權仍在穩定的傳承中,可以大致推斷象前三次一樣,這次路線之爭顯示中央內部存在意見分歧,將會有權力斗爭或是路線轉換。我們可以參考下整個大環境來證明:80年代興起的新自由主義曾經短時間內在全球繁榮風光,但現在卻四處受挫;中國改革到如今問題重重甚至影響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政權的穩定;各種矛盾加劇著卻沒辦法解決,精英機制和權貴階層只會使問題愈發激烈;人心被迫趨向保守甚至變態異化,自由派卻騷動著要觸動中共的政治根基;民意的轉向必然引起社會主流的調整,社會壓力使中央不得不考慮對路線進行反思。
在中央或是整個國家,穩健的改革派總是主流。傳統左派雖在民間回光返照但影響力已經沒什么了。自由派各勢力主導社會輿論多年,面對一手造成的困境只會說繼續而已。值得注意的是新近出現的新左派,這種要求對發展路線進行節制和反思的勢力,滿足了中央既不想蒙著頭一道走到黑,又不原扭臉回到“舊”模式中去的心理。看起來中央仍在左右開弓到處限制,但實際上縱容了新左派勢力的成長。中央對目前形勢有不同意見,又肯默許民間對政策路線的批判,可見他們在中央確實有人,而且在分歧中占上風。
三.不確定的前程
改革開放到現在,問題積聚了不少。這次爭論使各方面的壓力一齊爆發了出來,通過各個政策上的批判形成了對改革的總反思。同時,爭論和反思提醒了人們去注意,使更多的問題被計較,使矛盾的原因得到追問。如今不論是哪種立場,改革路線千創百孔已是共識:社會分化懸殊,道德和犯罪問題嚴重,權貴集團已然形成,改革發展喪失動力……這么下去肯定不行了。
然而中國當下的主流仍是改革派。20多年的迅速發展和執著追求已使改革深入人心,幾乎沒有人肯接受被渲染得一無是處、地獄般黑暗的毛時代。在矛盾沒徹底爆發前,人們還傾向于追尋西方式的個人自主和物欲享受,還對個人英雄主義的成功神話存有希望。這些年來,自由派執掌話語霸權,培養起幾代人的忠實信徒,甚至在理論界、政府和黨校都不能幸免。那,中國要穩定、黨要權威,知識分子逆反,人民不覺悟,調整路線并不容易。
甚至我們還有走向另一頭的風險。改革開放倡導的是精英主義、強者全贏全得,二十多年的變化已經形成了一個既得利益的權貴集團。黨政、商界和文化界互相勾結、彼此應和:或利用手中的權勢尋租腐敗,或用錢打通關節方便自己渾水摸魚,或為得勢者的統一戰線造勢正名……路線調整能經得他們同意么?他們有實力和地方政府,可以抗衡、消解中央政令,他們可以通過財經專家、政府智囊論證此路不通。我們任重道遠,得一步步來。
這兩年,正是在改革爭論反思的過程中,也是中央換屆改選的時節,各方勢力都在爭取在博弈。民心和道義完全是我們的,但政權不一定會跟我們一起。十七大對從政者是關鍵,對調整發展路線也是關鍵,更對中國的興衰前程是關鍵。決戰!未來仍然充滿變數不確定。新左派,希望能在理論上有突破,實力上有壯大。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