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的評論(一)
樂民
按:看了網友“邋遢道人”的文章《鐘軒理文章的要害不在“方向”而在“任務”》以后,很有啟發——決定將此文分兩部分進行評論。
網友“民喉”提出《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 為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的作者“鐘軒理”,是“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的諧音,和我想的非常接近。
“鐘軒理”,無非就是“中宣理”,再加上一股四平八穩的翰林院文風,“中宣理”的猜測,雖不大中亦不會太遠。
翰林院的老爺們現在是越來越不長進了,連個筆名都取不來,顯然是忘了做秀才的光景。比起“梁效”、“石一歌”、“羅思鼎”、“魏格銘”……實在天差地遠,甚至不知道起個什么平的托名。要是哪個瞎了眼的大員請這群翰林給娃娃取名,便少不得撰出個“步章”、“鑄刃”、“渭遠”之流的高名。
“中宣理”就“中宣理”,何必托個“鐘軒理”?既然要托就托個干凈,叫個什么平、什么村的。既怕別人不知道是自己,又怕被別人罵,十足的既要做性產業工作者,又要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雄文3,361個大字,講“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既不講改革的方向是往哪里去,也不講毫不動搖堅持的依據,平白無故、空口白牙就要全國人民跟著不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改革方向堅持,還要“毫不動搖”——活脫脫一副“讓刀砍著、斧剁著、車軋著、馬趟著、牛頂著、狗咬著、鷹抓著、鴨子踢著”的大力丸廣告和釋迦牟尼“心誠則靈”的翻版。
這與盜用集體專用筆名、主張開辦妓院的信佛的老共產黨員周瑞金《改革動搖不得》、《警惕以反思之名否定》的主題有什么分別?
魯迅罵梁實秋,“自三民主義以至無政府主義,無論它性質的寒溫如何,所開的究竟還是藥名,如石膏,肉桂之類,——至于服后的利弊,那是另一個問題。獨有‘好政府主義’這‘ 一副藥’,他在藥方上所開的卻不是藥名,而是‘好藥料’三個大字,以及一些嘮嘮叨叨的名醫架子的‘主張’。不錯,誰也不能說醫病應該用壞藥料,但這張藥方,是不必醫生才配搖頭,誰也會將他‘褒貶得一文不值’”——我也要請教“中宣理”,必須毫不動搖堅持的改革方向,究竟是什么方向,往哪里去?
魯迅打過一個比方:
……山羊我只見過一回,確是走在一群胡羊的前面,脖子上還掛著一個小鈴鐸,作為智識階級的徽章。通常,領的趕的卻多是牧人,胡羊們便成了一長串,挨挨擠擠,浩浩蕩蕩,凝著柔順有余的眼色,跟定他匆匆地競奔它們的前程。我看見這種認真的忙迫的情形時,心里總想開口向它們發一句愚不可及的疑問——
“往那里去?!”
人群中也很有這樣的山羊,能領了群眾穩妥平靜地走去,直到他們應該走到的所在。袁世凱明白一點這種事,可惜用得不大巧,大概因為他是不很讀書的,所以也就難于熟悉運用那些的奧妙。后來的武人可更蠢了,只會自己亂打亂割,亂得哀號之聲,洋洋盈耳,結果是除了殘虐百姓之外,還加上輕視學問,荒廢教育的惡名。然而“經一事,長一智”,二十世紀已過了四分之一,脖子上掛著小鈴鐸的聰明人是總要交到紅運的,雖然現在表面上還不免有些小挫折。
那時候,人們,尤其是青年,就都循規蹈矩,既不囂張,也不浮動,一心向著“正路”前進了,只要沒有人問——“往那里去?!”
君子若曰:“羊總是羊,不成了一長串順從地走,還有什么別的法子呢?君不見夫豬乎?拖延著,逃著,喊著,奔突著,終于也還是被捉到非去不可的地方去,那些暴動,不過是空費力氣而已矣。”
這是說:雖死也應該如羊,使天下太平,彼此省力。
然而,在這個“爹死娘嫁人、個人顧個人”的時代,要別人不問“往那里去?!”,可能嗎?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攔得住嗎?
2006年6月7日星期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