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經濟危機,到底是不是“清醒的”?
“我們是清醒的,中國救不了資本主義。”這句話令很多網友對政府的工作很放心,認為經濟決策層是很有頭腦和很有預見性的,但是,我在肯定現在是清醒的同時,也要反思清醒是否是經常性的,“事后諸葛亮式”的清醒意義就不大了。
一、人民希望知道是從何時開始清醒的?經濟危機開始以前,我們就不談了,可以原諒經濟決策層的缺乏經驗,對國際經濟發展方向的誤判也可以當作是交學費吧,但是,在危機已經嚴重惡化以后,中國為什么還要在去年九、十、十一月大幅增持美國國債?這難道說是清醒的決斷嗎?有人會說,中國也是沒辦法,不得不增持美元資產,不增持美債中國經濟會遭受嚴重損失,這種說法除了一個可能性以外,沒有別的理由可以解釋:中國之前因為自己的愚蠢被美國在某些方面捋住了脖子,否則,是經不起推敲的。還有人說增持美債很可能是好事,說不定還會增值的。這種說法相信者會更少,至少我不信,如果說判斷會增值才增持的,那么現在為什么又突然停止增持了呢?那到底是現在清醒了,還是現在又不清醒了?再又有人說中國是拿增持美債作外交籌碼,逼美國改變針對中國的外交及經濟打壓政策,這種說法至少現在看來是可笑的,拿這個作武器的是美國,不是中國,中國“外儲”的威力遠不及美國“美元”的威力大,想玩這個,中國目前還是不具備實力的。
二、從中國救市的過程來看也是不清醒的。去年下半年,看到經濟急劇減速以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從民生出發救市,首先想到的是救地產商,只是在全國人民及各方的抨擊之下才改變主張的,這無論如何也看不出清醒來,再看“四萬億”救市,到目前為止,看不到為這“四萬億”開出的“透明清單”,刺激經濟誰都不會反對,但是,刺激的項目必須走法律程序和透明程序,否則會有很多腐敗工程的誕生,還會出現局部行業領域的“大躍進”,更可怕的是,經濟危機沒有成為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良機,反而變成中國經濟結構惡化的導火索,從歷史經驗來看,危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歷史上的多次經濟危機都造就了新的經濟騰飛和科技飛速發展,但是,象中國這樣的救市不但無法調整自己,反而會為后人留下禍患。
三、“保8”和“保快速”的口號是否必要?從這“兩個口號”的作法來看,我也看不出是清醒的。一個國家,尤其是中國,多少年來一直以出口拉動和房地產拉動為主,現在西方世界突然危機了,中國的出口說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事,既然要承受很大沖擊,那么與之相關的內需必定受影響,在大量企業關門的情況下,有人單相思地認為:中國的內需與出口形勢關聯不大。這算是什么經濟邏輯?其實,誰都想經濟發展快點,多拿點錢,問題是情況變了,政府和人民的思想也得跟著變,暫時慢一點,思考一下未必不好,人類社會不可能永遠處在“飛速”中,“保8”和“保快速”已經成了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最好理由,有些省市動不動就推出一個“八千億”或者“一萬億”的投資拉動計劃,這么多省市,得要多少錢啊?得要上多少項目啊?這些錢從哪里來?光印刷行嗎?這些項目需要經過多少審批程序?是不是又要走“特殊程序”?科學發展觀是不是又得要為“保8”讓路呢?“環境代價”再也沒有人提了,“資源代價”也淡化了,甚為可笑的是,2月5號的央視直播中,有一位教授居然說:只要為了就業,只要為了刺激經濟,什么事情都是可以試的。雖然這位教授并不代表高層,但是,從高層對地方政府的約束來看,始終是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誰也不愿意為經濟通縮挑擔子,這顯然就是“不清醒”的表現。用“制造泡沫”的方法應對“泡沫危機”的后果是什么?
四、能不能理智地引導人民不再浮躁?本次危機實際就是泡沫危機,整個人類都為高度亢奮付出了代價,中國人更是不能例外,近三十年,中國人最愛用“神話”來描述自己,生怕外國人對自己不驚訝,生怕外國人不說我們翻天覆地,甭管什么健康不健康,只要有快速發展,只要能制造神話,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得的,每個中國人都處在一種為暴富做夢的狀態,無論政客,還是知識分子,無論工人,還是農民,為了錢可以不惜一切手段,這么多年來,已經讓整個中國社會道德淪喪,信譽掃地。危機雖然不是一個好事,但是,我認為對中國來說未必不是好事,上至領導,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人類的智慧是有限的,人類智慧的開發也是漸進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肯定只能是漸進的,哪有脫離人類創造力的永遠的高速發展呢?可以肯定如果頭腦發熱不清醒,危機過后,世界經濟格局中將繼續沒有中國的發言權。
希望是清醒的。
中南大學孫錫良(轉載須署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