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不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兼論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論斷,顯然是說檢驗真理的標準有且只有一個,即除了實踐之外再也沒有其他任何具有實在意義的檢驗標準。這便是唯一一詞的確切含義。
那么是否除此標準,就再也沒有其他具有任何實在意義的檢驗標準,便是本文所要著力探討的問題。
如果這一命題成立,就勢必產生下列問題,持唯一論觀者必須予以正面解答。
1.如果說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那么什么樣的實踐才是真理的實踐?
我們是先有真理性的認識呢?還是先有真理性認識指導的實踐?
對于還沒有用之指導實踐的理論認識,我們又將從何種途徑確定其真理含量?
因此可以說唯一標準論就象從一個點無法確定一條直線,一個標準也就不具備操作檢驗的可能。因為他將無從知道什么樣的實踐是真理的實踐,也不會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在用實踐檢驗著真理。
2.一個能夠被實踐所證明,有一定真理含量的理論,是否可以在理論推導上得出相同結論?那么是否可以反過來說,在理論推導上能夠證明其有一定真理含量的理論,肯定會在實踐中取得一定的成績?
3.如果說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那么做為理論探討的每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否都只有通過具體實踐操作之后,才確定其可行程度,的確存在這種可能,但是有沒有這個必要?如果沒有,我們又將如何從不同的思路和方案中,選擇一個最佳方案指導實踐?
4.結合我國的改革開放現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的實踐已經證明,就算它它比所謂傳統計劃經濟理論所指導的實踐,更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但是,僅憑這樣的實踐又怎么能說明它永遠不會被更能促進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更大程度地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的更新更先進系統科學的理論所取代。如果這樣的理論一旦產生,又將如何取得指導實踐的權力?
也就是說新理論如何說服舊理論放棄指導實踐的權力實現新舊理論指導實踐權力的交接。
這些問題顯然都是唯一論觀者所無法回答的。因此唯一論觀不能自圓其說,因為他們無意中否定了客觀存在的且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另一種檢驗真理的標準。即理論的事前檢驗——從理論說明現實問題的能力,得出結論前提的可靠性和論證環節的連續性上同樣可以確定一種認識的真理含量。
所以說唯一論觀事實上已經否定了理論與實踐對立統一關系。如此以來,實踐大權在握獨霸天下,就會成為一匹脫韁的野馬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理論為也就淪為實踐的奴仆,也就永遠失去了指導實踐的能力和權力,喪失了獨立存在的意義,人類也就無任何主觀能動性可言。失去了理論指導的實踐也就始終成了盲目的實踐。這些顯然與人類認識世界的歷史真實不符。
所以在此有必要重提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進一步深化對真理標準問題的認識;明確理論的事前檢驗和實踐的事后驗證之間不同的意義與職能。
理論與實踐之間是對立統一關系。
所謂對立是指理論和實踐之間都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如此理論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實踐,從而反映人們的意志按照客觀規律指導實踐,達到人們的預期目的。
所以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的意義在于說明舊的實踐之后指導新實踐實現人們的預期目標。因此說理論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主要表現。
人們是在舊理論的實踐中發現其產生問題,并從而產生說明這些問題的新理論。故此說,現有理論指導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無法說明的現象無法解決的問題是新理論得以產生和形成的生長點和出臺的契機。并由此促成新一輪的理論與實踐,以此不斷深化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提高人們的理論水平。
與之相應,實踐的相對獨立性表現為它只服從能夠反映客觀存在理論的指導,才會實現人們的主觀愿望。否則,不管人們的主觀愿望有多么美好,意志多么堅定,但是實踐中不能按客觀規律辦事,就休想達到目的。理論不能夠充分說明現實問題及產生原因,指導理論就無法使問題得到真正徹底的解。
實踐憑這一特性,宣布指導理論的失誤,直到最后破產,只要實踐中存在有無法解決的問題,主導理論的思路就有問題。
所謂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就是說錯誤的理論只能指導出錯誤的實踐。實踐中找不到出路的問題,在其指導理論思路上,肯定已經走入誤區是死路一條。同樣在實踐上能取得一定成績的理論,肯定會有其一定的真理含量。最后,只有最科學最系統最理想的理論,才能指導人們的實踐準確無誤地實現人們的預期目的。即產生最理想的實踐。
人類也只有對世界有了徹底最終的認識之后,才能有對世界進行徹底的最后的改造,從而對人類所需的社會環境做以最終最佳的最能體現人性需要的設計。也就是人類終極目標的實現——最理想的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理論的事前檢驗意義在于從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案中,根據其說明問題的能力,確定選擇一個最佳方案付之執行。實踐的事后驗證在于看理論指導實踐中,是否和先前論證的那樣解決了問題,實現了預期目的。如果沒有,說明理論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或者被更高層次的理論的所取代。
理論在指導實踐中,產生無法說明的現象和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便預示著新的理論將要產生而且必須產生,此時舊理論的潛力也發揮殆盡將退出歷史。只要新理論能夠說明舊理論實踐中的疑難問題,并提供有效解決方案時,就可以取代舊理論,獲得指導實踐的權力。
所以說檢驗真理的標準不是一個而是兩個的,這兩個標準不斷發揮作用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引向深入。
當年“唯一標準論”針對“兩個凡是”取得了眾所周知的勝利,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市場經濟的推行,提供了哲學先導。今天我們應當明白這至少是一個校枉過正的說法。相信今天對這一真理標準問題進一步認識,對于今天更進一步解放思想,從而把改革開放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具有不亞于前者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