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右的人,嘲笑那個有肉票、布票、等等票的年代,我不知道他們到底要嘲笑什么,是嘲笑那時物質貧乏?但任何國家在實現富裕之前,都不可避免地會有一段物質貧乏的年代,不會有任何例外,我們都要去嘲笑嗎?這樣的人,估計是會被絕大多數網友嘲笑的。那么就是嘲笑那時發這票那票的辦法很荒唐?這就涉及到對那個年代的經濟發展成就如何評估的問題,這是個很嚴肅的學術問題,不是嘲笑一通就能得出結論的事情;正相反,以嘲笑的心態來對待之說明沒有探求真理的愿望,不過是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而已,不足與論。可惜的是,如今的學術界缺少的正是追求真理的嚴肅心態,多的卻是嘲笑、發泄的憤精心態。
撇開對發展成就的學術問題不談,應該如何應對物質貧乏,反映的是人的良心。正如很多網友提到的,物質貧乏時,也可以‘敞開供應’,誰能得到多少就得多少,得多得少甚至許多人幾乎得不到政府不必管,這樣的政府就不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共產黨政府。而在物質貧乏時,保證絕大多數老百姓能得到起碼的保障,是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支持這樣的措施就是有良心,反對這樣的措施就是沒良心。
有人說,票證制度侵犯了大多數農民的利益,是城里人剝削鄉下人,所以是反動的。這種人貌似代表農民利益,實際上是幼稚無知,不知道工業化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只有工業化才能更好地實現包括農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簡單說,工業化就意味著工人化、城市化,而工人城市不種糧,本來需要拿工業品和農民交換,但因為工業化初期物質貧乏,工人拿不出那么多東西來交換,要么工人挨餓要么犧牲一些農民利益,神仙也不能兩全。而要工業化就只能暫時犧牲一些農民利益,滿足工業化主力軍工人的利益。
今天,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不是比過去縮小了,而是比過去拉的更大了;也就是說,比起有票證的年代,城里人對鄉下人的剝削更嚴重了!面對世人公認的這個事實,怎么有些人卻拼命攻擊過去而為現在大唱贊歌了呢?!
以票證年代的思路看,當生產力不斷提高以后,人民群眾應當能夠消費得起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的產品,那么今天如何呢?
有個被引用多次的笑話——
孫子:天這么冷,咱們家怎么不燒煤生火?
奶奶:你爹沒錢買煤。
孫子:為什么爹爹沒錢買煤?
奶奶:因為你爹爹失業了。
孫子:為什么爹爹失業了?
奶奶:因為他們廠生產的煤太多了。
因為生產的煤太多了,結果生產者本身卻買不起煤了,這樣的社會難道不荒唐嗎?但就是這種事,卻如今在我們國家的大地上到處上演著。完全可以想象這樣的對話:
孫子:咱們家為什么不買大彩電?
奶奶:因為你爹買不起。
孫子:為什么爹爹買不起?
奶奶:因為你爹爹失業了。
孫子:為什么爹爹失業了?
奶奶:因為他們廠生產的大彩電太多了。
類似的對話還可以寫很多很多。這樣一個沒有票證的時代難道真的值得我們大贊特贊?
一方面,生產出來的物質財富本國人民無福消費,另一方面卻將其拿來大肆出口,當然,如果出口的結果換回了中國人民需要的東西,比如我們還未掌握或開發的高新技術、比如大飛機(就算是多少億件襯衫換來的吧),那也認了,但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只不過是中國人民勞動血汗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卻什么也沒換來,只換來了不能吃不能喝的一張白紙(美元)。與發行票證政策相比,這樣的政策反而叫做完全正確不荒唐??當年發票證多少算是無奈之舉,今天實行這樣的政策有什么理由呢? 發展經濟嗎?這令人不禁要問:發展經濟為了誰,以人為本安在哉?
看看那些在城市中辛辛苦苦打拼的農民工們,親手創造的那么多物質財富,自己卻只能享受其中的一點點,以實現好、發展好人民利益的執政黨,還不該反思反思嗎?廣東省的汪書記,大講特講解放思想,不知其本人思想究竟解放了沒有,解放了多少。
是啊,再不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類似的荒唐事就會不斷地在中華大地上上演,這可怎么得了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新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