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群眾要常抱歉疚之情 |
|
李月明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6-2 http://guancha.gmw.cn |
|
6月2日,《人民日報》“聲音”欄目刊登了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姜大明談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他說:“身為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要“既懷崇敬之心,又抱歉疚之情”。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我們為人民做事情是職責所在,即使群眾對有的工作比較滿意,也不該讓群眾感謝,更不值得到處炫耀。 ”(見《人民日報》6月2日10版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6-06/02/content_6175831.htm) 他的話,使我想起我們敬愛的溫總理來。今年春節長假后的第一個星期里,溫總理邀請社會各界代表到中南海座談,征求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和“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意見。座談會上,農民代表馮志華發言完畢時說:“借此機會,我代表廣大農民兄弟向總理當面表示感謝!”溫家寶連忙擺手:快坐!快坐!接著,又誠懇地說:“剛才,農民代表馮志華說到感謝,我聽后心里感到很不安。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我們應該對人民負責。我們做得對的、干得好的,那是我們履行職責,應該做的。我們做得不好的、不對的,應該接受人民的監督,修正錯誤,改進工作。” 這種“歉疚之情”其實就是我們的老祖先非常講究和尊崇的一個“愧”字。即《詩經·小雅》所說:“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歷代仁人志士在這個問題上都是非常明智的。唐代韋應物寫下了:“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的動人詩篇,明代袁崇煥以詩言志,抱著愧對“故園親侶”之心,寫出了精忠報國之情;“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對民要“既懷崇敬之心,又抱歉疚之情”,在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上表現的更加充分。董必武在《無題》一詩中寫道:“新功未建愧高座,老本無多早啃完。如弩馬將長戀棧,得棲梧意學鳴鸞。”陳毅同志在《手莫伸》一詩中寫:“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在《六十三歲生日述懷》中他又一次寫道:幾次左與右,細節不必陳。中夜長自省,悔愧難自文。還是鼓勇氣,改造再前行……念我數十年,庸碌愧聲聞.今后幾時期,正路再遵循。” 可我們現在有些同志卻是利令智昏,一闊臉就變。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忘記了黨的宗旨,把自己凌架于組織之上,凌架于群眾之上,做官當老爺。有的,工作明明搞得一團糟,群眾怨聲載道,卻臉不變色心不跳,心安理得;有的,頤指氣使,專橫跋扈,靠想當然,拍胸脯辦事,本來是自己的應盡職責,卻當成了是對群眾的“恩賜”;有的,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吹自擂,沾沾自喜;更有的,一心替自己打算,以權謀私,損公肥私,中飽私囊,貪污腐化,直至走上了嚴重犯罪的道路。 我們的廣大領導干部都應該以姜大明同志說的“對人民群眾要既懷崇敬之心,又抱歉疚之情”作為一面鏡子,經常想想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我們是誰養活的?也要經常想想為什么當干部?當干部為誰服務?這樣,才能努力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而不讓人民群眾為改革與發展的成本 “埋單”;也才能真正起到領導的作用,凡事站在群眾的前面,而不是作群眾的對立面,被群眾、被歷史所拋棄。(2006-6-2)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