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夏時報》深度報道刊發了《聯招公司“20萬就能上清華”內幕調查》一文,曝光了聯招公司與一些大學和教育部門合作的內幕。報道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強烈反應。然而,各方態度卻是大相徑庭。即一邊是各大高校以及教育部門的堅決否認,怒斥為“胡說八道”,教育部更斬釘截鐵地下了“肯定是騙人”的斷語;另一邊卻是社會公眾堅持認為不是“空穴來風”……而有關人員隨后更爆料:“一般操作一個統招學生利潤都在1萬元以上。據我了解,一位教育部門官員的兒子也在做這個行業,2003年,他一年就賺了上千萬元。這樣的高利潤行業,誰不愿意做呀。”(5月29日《華夏時報》)
筆者可以理解各大高校及教育部門堅決否認的態度,因為這是一直以來幾乎我們所有的部門在面對涉及到自己的丑聞時一致的處理手法,雖然它注定了是一種極不高明、從而使堅決否認者的道德人格倍受質疑的處理手法。而因為我們已經確知的北航“想要通知書,先拿十萬來”,及網上廣為流傳的上海交大內招名單等,從而使筆者不能不認同社會公眾的認知更接近現實。
為此,筆者覺得實在有必要一問:那位靠高招一年賺上千萬的、教育部門官員的兒子究竟是誰?
我們注意到,那位說有教育部門官員的兒子靠高招一年賺上千萬元的還說:“這種事情(即招收關系學生)是社會問題,有很多高校也很為難,如果有領導、家屬或者教育廳長找到學校校長,校長就必須想辦法解決。很多合作的學校和咨詢機構都是暗箱操作,如果校方現在坐在我對面,他們也不會承認和我有過合作……我們只是跳梁小丑,真正的幕后黑手是教育部門官員、學校領導這類實權派。”
由于有前面講到的北航的事實,由于上面的這些話非常的合情合理,所以,我沒有理由對這樣一個判斷表示懷疑:即現實中我們的一些學校領導和教育官員在利用高等教育這個資源,為自己牟取著非法利益!而前面我們提到的那個靠高招一年賺上千萬元的教育部官員的兒子,相信也不過就是他那官員老子的影子而已!
所以,筆者以為,如果我們的社會僅僅滿足于取締聯招公司類的所謂“非法機構”,那將說明我們這個社會的“免疫”功能非常不健全。而我相信,只要招收關系學生的動機和渠道還存在,那么,有沒有聯招公司,都不影響相關腐敗行為的生存。于是,我要呼吁有關的司法機構主動關注起這一現象,而不是其他管理等部門。當媒體把包裹在高招腐敗外面的偽裝一層層剝離開來,公眾已經對高招腐敗非常不滿,而我們的司法機構卻無動于衷,要拷問的就不僅僅是高招腐敗的問題了!(蘇煜)
------------------ 養成大拙方為巧 學到如愚始見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