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西方心理學我還是比較熟悉的,佛洛伊德、佛洛姆、馬斯洛、華生、皮亞杰等等都讀過。
佛洛伊德講究性,佛洛姆講究愛,華生和皮亞杰更接近自然科學,前三者更接近哲學或社會學。就對現實世界的影響而言,馬斯洛是比較突出的一位。畢竟,靠里比多來解釋世界很難讓主流社會信服,宗教也難以接受。愛又太情緒化了。需求層次理論卻冠冕堂皇,全社會都可以拿來用。
馬斯洛是近代心理學家當中對社會影響較深的一個,諸如卡內基成功學之類均以之為基礎。而卡內基的哲學激勵在西方主流社會的表層上是很時尚的,也有富人的基金會做基礎。心靈雞湯之類的自我實現離不開馬斯洛,故此,馬斯洛常為各界引用,需特別重視。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幾個層次,由低級到高級分別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等。
心理需求有沒有層次?有,馬斯洛的分類有沒有邏輯?有。正因如此,馬斯洛的心理學騙了全世界許多人很多年。憑什么說馬斯洛的心理學騙了人?可以講道理,也可以不講理,怎樣不講理?只要看看馬斯洛心理學由誰宣揚、由誰信仰、由誰篤行就清楚了。
事實上,馬斯洛心理學主要為中產階級和成功人士信仰,比如那個人際關系和成功學的卡內基吧,有成功便有失敗,成為社會名流、文化精英、職業經理人、大中小型資本家自然算成功了,算自我實現了。但反過來看看農民、下崗工人、農民工、傭人、仆人、難民,他們實現了嗎?沒有。他們知道馬斯洛嗎?不知道。
個人成功的代價便是他人失敗,自我實現的代價便是其他人郁悶,資本家要賺錢便必須占有大部分利潤,這么一來雇傭工人注定無法得不到利潤。也唯有如此,資本家才可能雇傭工人,否則,如果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收入相當,雇傭勞動制就無法存活,哪里還有資本家及其成功呢?
僅這么簡單一看,就知道馬斯洛的大漏勺了。馬斯洛縱然將心理學分層,但其本質仍然有著階級性、階層性、集團性。盡管包裝成很客觀很科學的心理學,本質上卻是為“自我已經實現者”或者“試圖實現者”服務的,與人民大眾的心理學相去十萬八千里。
為何會出現這種欺騙性?也很簡單,馬斯洛的心理學就其實質而言是根植于成功者群體基礎上個人心理學。這種心理學有華麗高雅的包裝,其原始形式其實就自古以來就有的“取勝”、“發財”、“升官”、“上流”、“治人”等等個人自私自利主義。
馬斯洛的欺騙性在于掩蓋另一半,取勝的另一半是戰敗,發財的另一半是窮鬼,升官的另一半是失意,上流的另一半是下里巴人,而治人的另一半是治于人,統治者的另一半是被統治、老板的另一半是雇傭工人,高高在上的另一半是低低在下。
只說一半兒,便有了迷惑性。但客觀世界卻是完整的。客觀世界必然存在另一半,并且這一半兒的存在必須以另一半的失去為前提。看看列強,再看看殖民地,看看歐美,再看看非洲,看看富可敵國,再看看每天不足一美元,看看華爾街投資家,再看看次貸,全都明白了。
以上的反駁是基于事實的反駁,怎么從理論上反駁呢?也很容易。
心理學不僅有個體性、精英性、層次性、一致性,而且有社會性、階級性、種群性、矛盾性。
個體強的典型例子是癌細胞,侵略性和吞噬性特別強,越來越強,越來越有優勢,結果呢?結果就變成腫瘤了,威脅了整個機體的健康。華爾街精英不就是導致金融危機的腫瘤嗎?精英,分兩類,一類是與民族、國家、集體利益一致的精英,另一類是任志強茅于軾周久耕。
當馬斯洛以個人心理學指導社會行為的時候,真實的運行卻是自私自利,曾經碰到友邦公司賣保險的成功人士,特能說,說來說去就是要你掏錢,他們發財。個人再突出也不能壓制種群,國家和民族是最大的種群。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要自我實現,就去搞侵略戰爭。全世界不安寧不和諧。
矛盾性無處不在,層次之間有矛盾,群體之間也有矛盾。
成功人士把自我實現作為最高目標,而有些人卻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買不起房,兩者的追求可能一致嗎?不可能。我追求的成功,恰恰以你失敗為前提,怎么同時自我實現呢?這就是矛盾性。我將名車美女作為自我實現,你沿街乞討撿到一根烤雞腿為今晚的最高理想,這也是矛盾性。
關于需求的級別和迫切性,各個社會群體的感受是不同的,矛盾的,沖突的。
已經很中產階級的精英人士會反過來關注社會底層的民生嗎?極少極少極少數,有也是異類。其主體是更加富有、更加成功、更加貴族、更加陽春白雪、更加光彩照人、更加具有支配性,與之相反的群體和階層呢?其最迫切的目標卻是基本生存,是生老病死,是衣食住行。
如此迥異的目標不僅蘊含著社會沖突和社會矛盾,更加要害的是,這種沖突和矛盾是內在的,關聯的。少數社會精英將成功建立在他人失敗之上,必須以萬骨枯為代價去塑造一將功成。必須以房奴為代價去塑造房地產大亨。必須以藥價高昂為代價去滿足醫藥代表。
社會實踐、社會心理、社會現象、社會存在等等,一切事實都證明,馬斯洛是“精英”和“成功人士”的心理學,不是人民大眾的心理學。絕大多數人民大眾根本不知道何謂自我實現。馬斯洛常出現在中產階級、文化精英、富商資本家的口中,這就是證明。
很多小資產階級也曾經講馬斯洛,最后醒悟了,也就不講了。因為他們無法自我實現。
談了欺騙性,再來談談局限性。所謂局限性便不是全盤否定,全盤否定就沒有局限可言了。客觀而言,馬斯洛將需求明確分層是有貢獻的。分層是分析的一種。馬斯洛的問題是將之局限在個人小眾范圍內了,缺少綜合與整體。如果演變成社會心理學、階級、階層、民族、國家的心理學,就科學了。
群體發展與個體發展不同,個體可以是紅細胞,也可以是癌細胞。紅細胞是為整體服務的。癌細胞是為個體服務的。馬斯洛的心理學就其社會應用而言,雖然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卻是癌細胞方式的應用。社會化的應用當是個體、群體、整體利益的一致性。
這后一類心理學歷史上曾經有過,但后來被否定了。取而代之以導致多數人失敗的成功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