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起長安有所思——七問關中群賢
偶然見到網上報道,西安地鐵失火,突然住住了眼球,專門瀏覽了一下,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現在與網上諸位說一下,也算是發泄牢騷吧。
事情是這樣的, 08年12月30日 西安地鐵工地現地鐵某標段出現火情,然后是09年元月12日又在另外一個標段出現。媒體報道,網上當地知名媒體也作了報道,說什么的都有,不一而足。亮點在于副市長開會,把四家單位剝奪西安市參建資格時間兩年。
于是乎似乎塵埃落定,又見清官,本應除了歌功頌德之外不必再說些什么了。然而由于職業的關系,前一陣子接受過幾件建筑工地勞務糾風的案子,對原本霧里看花的建筑市場約略有一些了解,在這些出事---好事----一些領導人功德的乾坤挪移中不幸看出一些端倪,難以釋懷,起碼自己回答不了。故而在這里拋講出來,一來以舒胸中塊壘,有利于身體健康也未可知,二來請教于網上民間高手,或至于終于竟然明白了,那則是何其妙哉。故有下問。
事情經過究竟如何?
在報道中小民卻難以明白。各類媒體的報道大都約略提了一下,說什么由于操作不當引起火險云云。稍微有一些工程常識的人對此必然是滿腹疑云。安全措施在什么地方?監理發現安全措施不到位有沒有采取對策?采取對策未果的情況下為什么沒有上報?是不是存在阻力?是否形成搶趕工期對而忽視安全的共識?工期究竟是否合理?安全資金使用是否專款專用足額到位?是否存在分包現象?分包中安全資金是怎樣管理的?節省安全資金誰是受益人?
本人難免疑惑:地鐵施工經驗已經相當成熟,為什么會發生這樣低級的事情,隨即繼續搜索報道,得到一個答案。據稱施工方對防水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夠,言下之意沒有考慮到其防火性不好。這又牽連出一堆疑問,媒體上也是不了了之。是否以前地鐵施工的材料不需要特別關注防火措施?新材料有沒有新材料配套的安全措施說明?如沒有新材料怎能合格?如有為什么沒有落實乃至于現場人員聲稱對性能不了解?更深一步新材料是自行購買還是業主招投標?招投標是夠合乎程序?
以上這些是這一事件直接相關的重點,而要對人民一個滿意的答復的話,這是繞不過去的。遺憾的是我們從主流媒體上看不到任何涉及關鍵問題的答案。這是媒體的疏忽還是有意,副市長大人的快刀斬亂麻到底斬掉了什么?關于事件的真相,如同近年來的一切風尚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隨著時間的流逝再也不能吸引人們的眼光,對大多數公眾而言,唯一的印象是曾經的密集報道和雷厲風行的長官果斷處理之后的煙消云散。其中關鍵細節,即使龍圖在世狄公重生,也早已化為烏有而終于成為偶爾談及的一段歷史掌故了。
這是關于事件本身,是為一問。
但是似乎mt和zf是故意考驗民間的智商,在事件本身之后的處理舉措更加讓人大跌眼鏡。看來還要問下去。
鄙人只能從媒體透漏的有限的情況亂來分析,比如說此前已經發生過一起,后面的一起事隔不足66小時。也就是說當第二期事件發生后并經媒體的曝光,終于斷然采取措施了。那么在第一起事件發生后zf采取什么措施?大家注意到第二期是什么地點,是鐘樓,是西安老城中心。
鄙人曾去過那里,樓匾上寫著文武勝地,聲聞于天的大字。是不是因為這是引起公眾關注而不得不斷然以謝天下?那么此前的那一次是不是不會引起這樣的驅逐出場的處罰?這樣由于后續發生問題終于數家并罰在可能引起大家叫好的同時是否存在邏輯上的錯失?非要坐待事大(也許只是關注面大了)才要錯失并且是雷霆震怒樣的?在第一次出現的這樣的很好的預警面前我們有沒有足夠重視并采取防范,那樣是否會不至于在引起公眾關注后采取極端措施以謝天下?
有人說這次雷厲風行,鄙人不以為然如上,關于措施的及時性的商榷,是為二問。
還有網友說,這說明西安zf監管的得力。如當面碰到這樣言論的人,鄙人只好說呵呵、哈哈、今天天氣不錯,這孩子真漂亮。然而在網上不妨較真一下吧。前面說過,這是在鐘樓發生并媒體曝光以后才處理的。那么媒體未曾曝光又當何論?此時是基于平息影響還是真正解決問題?歷史不能假設,鄙人不敢妄自揣度大人們的心態,但是至少在邏輯上不能充分證明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化解影響。
這一場雷厲風行,是針對媒體,還是針對民眾,抑或是真的實事求是的解決問題?尚不能斷定,是為三問。
假如說解決方式是合理科學的,那么上面的疑問就不存在了,而是體現了我們處理此事一箭三雕的高超行政藝術。只要我是解決問題的,那么媒體、公眾和事件本身都得到了解決,豈不是皆大歡喜。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方式是否合理,我們就來看一下吧。我們注意到當天副市長開會,定下了果斷驅逐四家單位的決策。假如鄙人是一名非法律從業人員,那這一條也就草草看過了,不幸的是鄙人恰好在這一點上看出問題。大家知道,建筑行業空前發展幾十年了,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市長大人決定的話恐怕我們的公仆都累死了,我們的管理也太幼稚了。
關于工程安全管理國家有明文的法律規定,本不需要我們的長官親力親為的。但我們看到的是在垂訓有關單位后便做出了這個決定,期間未見法律甚至法律咨詢和顧問的介入。難道我們的長官都是活法典?那么這個處理和法律的卻別在什么地方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工程工程管理條例》,對四家單位的處理是過重的,是不符合這個規定的。就算這個處理是合情理的,也和現行法律相違背,影響了法律的嚴肅性和系統性。建設法治社會是現代文明的共識底線,而清官 明 君意識即使一時一地公正,對長遠來說是適得其反的,其本質實際上多少可以歸結為封建長官意志的反映,一些人的叫好更加令人不安。
清官不世出,關鍵在法治。有人說對這些行為寧重勿輕。這是從整肅秩序出發的,愿望是好的,但真理向前走一步就是謬誤,物極必反。除了人為影響法律嚴肅性這一點不談,單就是處罰過重這一點最終會適得其反。法律上有按罪量刑的原則,如果不問緩急輕重一律重罰,那真的出現更重的過失怎么罰?標準何在?假如偷五分錢就槍斃,那肯定不會有人偷錢了,但會出大事情。秦法嚴苛,二世而亡,長安故地,可不發人深省嗎?
以上關于處罰程序和處罰程度的不當,是為四問。
在定了這個驅逐出市場的調子以后成立調查組調查事情經過,這簡直讓人說不出話來。讓人想起一句民謠: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又讓人想起一段掌故,把某某人打成反革命分子,某人要解釋,批判者說,不用說了,說也沒用,人民早已看穿了你的把戲云云。無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是我們實事求是的一件法寶,可惜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秦檜說過莫須有。現在進步了,是有證據的,但要待我慢慢找來,先定下處理辦法再說。試想調查組在這樣的調子下會怎樣找證據呢?使人難以避免有一點懷疑,是不是從調查變成找證據,從找證據變成選擇性收集證據,從而把整個事情從調查一件事情變成制造一件事情。至少在現在的國情之下,是有這樣可能的吧。稍微有一點社會閱歷的人,甚至多少了解一點中國國情的人,是不難有大致相同的想象的。
但愿這次是個例外,但是這需要勇氣來相信。關于先結論后論據的程序,在文章中是可以的,那只不過是現已經自己論證清楚了,只是表達的時候先表達觀點而已,而在實踐中這樣,也未免太藝術了吧。說到這里我突然自己心虛了,人家不是一直把領導行為稱作藝術的嗎?即使處理結論完全正確,而媒體們已經昭示于天下的這種先定調再調查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民眾恐怕本想叫好突然想起了一點別樣的危險而終于還原了自己成為看客的本色,看看網上的反映大體便知道了,我說是大體。
是為五問。
解決問題一是懲前二是毖后。懲前是為了毖后。甲殺了人,法律要制裁。絕不是因為什么天道對等,而是假如不處理甲,乙也會殺人,終止大亂。所以看解決之道,關鍵在于能否避免類似的事情的再次發生。又一次遺憾的是,在一片慷慨激昂的言說和報道中,整個事件的細節不詳,從而在“一問”中質疑的那些問題沒有得到任何可以信服的解釋,也就談不上令人信服的解決之道了。
也許是有的,只是我們不便于被告知了。那就有疑惑了,為什么好事不做到底呢?既然如此陽關,索性就把這個事情照到每一個犄角旮旯嘛。高妙的解決之道我們公眾不知道,但難免一些好事的刁民延續我們狹隘的然而經常準確的想象——換湯不換藥。什么是湯?什么是藥?這不過是一個比喻,多心人不必對號入座,特此聲明,如有爭議,與鄙人無干。然而即使最陽光的想象也存在疑問。魯迅說安娜走后怎樣?魯迅回答不了,他問世人。我同樣也回答不了,求教江湖。
想起 魯迅 先生的問題,借用一下,是為六問。
天下紛紛,世人擾擾。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故而細致入微。然而事物也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理解起來勢如破竹豁然開朗,而抓不住則是塵里振衣,如何能清爽?這件事情的主要矛盾是中國國情,具體來說就是以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國民經濟這樣一個方略,而這一點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之下得到加強。
中央數以萬億的投資的政策就是這樣的背景。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條件的,這樣巨額投資所需要的市場環境不可能是自然具備的,也就是說這是需要創造條件和培養環境的。舉個例子大學生需要四年才能畢業,而國際金融危機是突然爆發的,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也不是早已謀成的,而是對應突發事件的積極解決之道。也就是說需要大量的培植這個數以萬億的投資計劃的相應的條件,這是建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所在。客觀上需要加大人員培訓力度,加強安全督察,采取種種措施異常謹慎而辛苦的工作,絕對不是喊口號和傳命令可以解決的。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看到期望的這些。西安地鐵事件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前輩說過一句話,正確的政策制定以后關鍵在于干部。
在中國,思想的龍種收獲現實的跳蚤的例子太多了,以至柏楊得出極端的結論。究其原因在于民間和中央之間的巨大瓶頸。說的再明白一點,在古代是官僚士大夫市儈文化,在現代是衙門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文化。拉動內需的高屋建瓴之下客觀上也收獲了貪污腐敗、風紀敗壞,傷害了人民的情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之所以如此,是在我們久遠的官僚文化傳統之下的糟粕還在起著作用。假如西安地鐵事件不存在紀律問題的話,那么整個運作體制所體現出來的官僚化、簡單化、形式化的特性無疑是一個縮影,讓善良的人民感到創建和諧營造規范是一件越發任重而道遠的事情,除此之外,還能收獲什么呢?絕對不會是青天圣賢的高頌吧。
感概于官僚主義對于中央政策精神的消解,是為七問。
本來還有一問,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超過市場培植能力的舉措是否恰當,突然想到這涉及到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理論和實踐的博弈,網上論戰不亦樂乎,鄙人才疏學淺,就不必班門弄斧貽笑江湖了。況且那樣的話,稀釋了對這次事件本身引起的不平之氣,只好作罷。
年輕時讀過一本西安作家的小說,文中有一段七筆勾。也許是機緣巧合,也湊成七問,以問天下。
人世難逢開口笑。那是因為和諧還很遙遠。而這和諧,鄙人以為恰在于公民意識的覺醒,在于那些雖則不關乎自己當下,但是有違公義的事情的批評。唯其如此,十億神州不必人皆堯舜,只要能公議天下,便共趨大同了,何止僅僅和諧其觀乎。
最后說一下,鄙人是針對這個事件所折射的一些事情的聯想,本不是針對這方水土的,也許這是一個其他地方的普遍存在,特此說明,希望不要引起誤會。
意猶未盡,附庸幾句古風,以謝關中群賢:
周德有望八百歲,至今天下夸略韜。
六親不和有慈孝,禮崩樂壞孔名高。
莫道春秋多縱橫,咸陽兵鋒六合掃。
漢武秦皇耀千古,太宗定鼎未央宮。
百代尤行秦政治,自古賢良出關中。
陰陽消長原天術,盧溝曉月泣中華。
神州自古多劫難,懸崖百丈放梅花。
不周山下蕩紅旗,重整乾坤破雙極。
英雄有志終成恨,眾志成城越神奇。
五帝三皇多少事,六公九卿未足憑。
世間正道唯滄桑,滄桑覽盡見艷陽。
人民民主能大同,億萬神州可舜堯。
莫說子虛烏何有,看取人海茫茫里。
請君但從今日始,向從衙帷說公義。
治世有方行法度,暢通民意無青天。
長安煙起未及問,黃鶴云飛失空斬。
聊作道情說顛倒,一曲唱罷謝群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