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要把其當作一種動態和諧的文化打造
------兼與尹同耀先生書
田忠國
讀了尹同耀先生“我們能做出與世界同步的世界車”一文,很受感動,以為民族產業的發展,還是有潛力、有希望的,故以此文為賀。但是,賀過之后,我想談談“奇瑞”存在的不足。當然,我說的不足,是讀尹先生文章的感覺,并非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不當之處,還請尹先生海量。
第一,“奇瑞”的技術意識很強,但文化意識較弱。
我個人認為,創品牌的關鍵,科技含量、技術水平固然重要,可以說是先決條件。但是,這僅僅是個先決條件,并非是決定性的條件。而起決定性條件的是文化。也就是說,創品牌也就是打造文化。打造“奇瑞”文化是關鍵的一著。
比如,英特爾同AMD兩家公司相比,從使用感覺上,也就是CPU的速度上,AMD公司的CPU頻率比英特爾公司的CPU,頻率低一半,但在速度上卻比英特爾公司的CPU快得多。雖然如此,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英特爾的產品就是好。
由此可知,造文化,就是造觀念。
第二,造文化就是建構思想的雕像。
文化是思想的產物,但思想不等同于文化。因為,思想只有轉化為人、物的行為,才算文化。但這需要滲透。而滲透的途徑只有一條:把思想放大!在消費者的印象上,打下深深的鉻印,使之產生既便不買,也要念念不忘的效果。當然,這是我策劃廣告的基本原則,并認為是創造品牌唯一正確的原則。
第三,我不贊同貼牌。
因為,貼牌固然可以獲得暫時的利益,但從長遠看,貼牌反而堵死了國外市場,把自己困在國內了。如果是我(當然,我是個窮工人,廣告策劃也早不干了,沒有文憑,所以也沒有擁有自己一片天空的機會),我是假如,我會到美國搞文化滲透(不是廣告),通過文化滲透,起到了預期效果后,我才把“奇瑞”放出去。這樣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打進美國市場,但是,只要打進去,“奇瑞”就在美國獲得了生存的天空。
綜上所言,我以為“奇瑞”應該當作一項文化事業來做,而不是產業。
因為,我認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是文化經濟。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產業一直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如何在文化經濟到來之前,打造產業文化,是值得所有關懷民族產業的人士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