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秋高氣爽,讓人心境澄明,臟腑通透。愜意地享受著國慶長假-----還沒過去,就又開始扳著手指頭數下一個休息日了。這么一數,就數到了“12”日,怎么“12”這個數字“似曾相識”?猛然間醒悟,五個月前的這一天,四川汶川發生了大地震!“5·12”將不朽,而我卻幾乎將其遺忘,我的良心受到譴責了。于是趕緊找來書本,查尋資料,溫習“5·12”,溫習一些人和一些事。
仍記得那天下午,我們正悠閑地走在街道上。五月的江南,正是草長鶯飛的時候。天晴和得好,太陽暖哄哄的。一個明凈的小城。行人的步履也顯得慵懶,許是千百年來一貫的閑適安逸。直到晚上看電視,我才知道當我們在街上悠閑的時候,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國”,我們的同胞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堪比十年前的唐山!
之后我們就看到了在這場災難中涌現出來的感人的力量:溫總理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不幾日胡總書記也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在上演,無數善款飛向災區,無數志愿者放下手頭的工作奔赴災區, 13億中國人同呼吸、共命運,血脈相連,情同手足!熱情、奉獻、生命至上、視金錢如糞土,人類應有的尊嚴和高尚又回來了!以致有人稱之為“災時的共產主義”。
而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些用自己的生命保護著學生的老師,他們和我有著相同的職業,他們用生命書寫著“工程師” 的靈魂,他們用生命吟唱著最美麗的歌謠。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老師吧!
譚千秋: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住4個學生,這是他生命的最后的姿勢,定格升華為一種美麗,宛若天上的彩虹。
茍曉超:三次沖回教室搶救學生,不幸被一根橫梁砸中。當搶險的人們把他從廢墟中扒出來時,他的雙腿已被砸斷。由于失血過多,這位年僅24歲的老師不幸遇難。
吳忠紅:搶救掉隊學生時樓體突然垮塌,他被墜下的重物砸倒。他今年才45歲,已在教學戰線工作了28年。面臨危險,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死亡留給了自己。
劉寧: 關鍵時刻冷靜指揮,全班59名同學中只有兩個受了輕傷。脫險之后,他又跑回北川縣第一中學與幸存的教職員工一起投入救援工作。學生得救了,可他卻永遠失去了在該校念初三、正值金色年華的愛女。
康玉龍:岳父因房屋垮塌喪生,而他依然奮力地搶救著學生,“只要還有一個學生沒有救出來,我就不會撤離現場!”這是他的信念。
…………………………
夠了,夠了,還用再多舉例嗎?五十多年前,老作家魏巍稱抗美援朝的志愿軍戰士為“最可愛的人”,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的老師,用自己的生命保護著學生的老師,也無愧于這一稱號!“他們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震災中的幸存者,北川中學的高一學生賈國偉在他的日記里所說:“世界變了,原來的一切都變了”其實,一切都沒變,變的是我們的內心。因為災難,因為這個“非常態”事件,我們開始了新的審視,審視自己,審視他人;因為災難,我們看到了原來看不到的、忽略了的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因為災難,我們看到了人本能中的堅韌的生命力量;因為災難,我們看到了人類的友愛、互助、奉獻與犧牲精神!
溫習這些人,溫習這些事,就是在溫習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品格、一種正義、一種大愛,尋求自我上升前進的資源。讓在“非常態”事件涌現出的美好,持續在我們 “常態”的正常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中斷。即著名學者、北大教授錢理群老師所思考的“如何將災難轉化為育人、治國的精神資源?” 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說是“幸存者”、“幸運者”,拯救我們的、拯救我們靈魂的是那些“受難者”,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英國作家吉辛說,有一些值得為之早起而讀的書,這樣的書能幫助我們忘卻周圍隨處都有的無聊或惡意的閑談,并且教我們對“有這樣好的人在其中的”世界寄寓著希望。溫習這些人,溫習這些事也讓我深有同感。在這清涼如水的深秋,以一種清明如洗的心境去溫習,去溫習我引以為驕傲的同行,當明白該如何在紛擾喧囂的白晝中去愛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教育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