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勞動保障報" 2008年9月10日消息,,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研討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要從基本國情出發體現中國特色。.......把繳費型的社會保險作為社保體系的核心制度,而不能建立 “從搖籃到墳墓”。(一種形象說法,意思是國家建立高標準的社會保障體系,囊括了民眾從生到死的各個階段----作者注)的高福利制度。正確的選擇是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詳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http://www.mohrss.gov.cn/mohrss/Desktop.aspx?path=mohrss/mohrss/InfoView&gid=e521229a-4cb9-4059-9000-9187109097d6&tid=Cms_Info)
胡曉義副部長所說的,“農村養老保險要從國情出發體現中國特色”和“堅持公平和效率相結合”這兩條我都非常贊同,確實應該如此。但是所謂“不能建立 “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制度”,我就不明白了,這跟前面兩點挨的上嗎?難道“中國特色”就是不能讓老百姓享受“從搖籃到墳墓”么?難道公平和效率結合了就不能“從搖籃到墳墓”了么?
我認為胡曉義副部長的這個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別的不說,共產黨領導群眾鬧革命,犧牲了幾千萬人,用鮮血打下一片江山,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從搖籃到墳墓”的生活么!老百姓肯支持共產黨,拼命也要跟黨走,為了什么?不就是相信共產黨能讓自己過上“從搖籃到墳墓”的生活么!如果說現在就呼吁“實踐共產主義”,那是絕對的極左無疑,但是建國快六十年了,如果連“從搖籃到墳墓”的承諾都不肯給不敢給,對得起舍生忘死支持你的老百姓嗎?
我不相信“國情、中國特色”下就不能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無非是覺得中國人口多、幅員廣、搞這種高福利開銷太大、情況太復雜。然而人口多不也是優勢么,有人才有生產力,才能創造財富,有效合理的把人組織起來,人越多就能創造越多的財富,高福利不就有了基礎么。由于人口增長放緩有人現在開始憂心“人口紅利”快喪失了,可見人力資源確實是最寶貴的;幅員廣也不是壞事,可以因地制宜出臺多種福利保障方案,大膽論證,小心嘗試,有豐富的空間進行試驗,總能夠摸索出最合理的方法。無非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怎樣創造條件來促使其相互轉化,只看見“弊”卻忽視“利”,更忘記利弊是可以轉化的,相關部門的同志怎么這個時候就把辯證法給忘了呢?
我也不相信公平和效率結合就要放棄“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對于老百姓來說,最大的公平就是享受到別人也能享受到的福利,最大的效率就是這種福利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具體的某項福利標準可以有差別,但是讓老百姓由生到死都能享受到一定的福利,這不僅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意。換言之,高福利同樣不會影響公平和效率的結合,世界上專門有一類“高福利國家”,并不是個別的特殊情況,它們實行“從搖籃到墳墓”的制度,影響了國家發展嗎?耽誤了社會進步嗎?養了一大堆懶漢嗎?我看正相反,如瑞典、芬蘭等國,其社會生產力強大的很。單獨觀察這些小國家,如果只看見高福利帶來的某些不利影響,然后把它放大到13億人口上,自然會驚恐不已,但是如果能看見高福利對社會穩定國家進步的巨大作用,再把它放大到13億人口上,不是別有洞天嗎。還是那句話:怎么就把辯證法忘記了呢?
“從搖籃到墳墓”更像是個態度,要求現在就實行,誰都知道不現實,但是假如連這個態度都沒有,等于是自絕于老百姓,用再華麗的論證、再高深的理論都是沒有辦法向人民解釋的。老百姓支持我們上臺,我們就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要把老百姓的生老病死包下來,做不到,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沒做好,還要繼續努力,直到做到為止-----除了這個,沒有別的解釋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