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先生:你的文章才是糊涂之舉、愚蠢之舉、可恥之舉!《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宣傳意識形態而具有價值,而是因為表達了人類普遍崇尚的勇敢無畏精神而具有價值,因為讓一個積貧積弱的民族重新找到了自信、自豪而具有價值!
請令狐先生尊重歷史,尊重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而浴血奮戰,英勇獻身的先烈們!
近百年來,戰爭———殘酷血腥的戰爭,從來都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在我們民族頭上的,是我們眾多無辜同胞的鮮血和生命喚起了無數仁人志士與侵略我們的強盜魔鬼戰斗,這才爭取到了寶貴的獨立,爭取到了相對安全的幾十年的和平時光。
親愛的令狐先生,這幾十年的和平時光不是“和諧”來的,而是靠戰爭,靠“最可愛的人”們爭取來的。看看歷史上的印地安人、西非黑人的悲慘歷史,看看我們自己被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現代歷史,把你令狐先生置于印地安人、西非黑人和亡國奴的地位上,你將何為呢?
《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發表后,你看到的是“接踵而至的反右、饑荒和浩劫”,是的,這些是不該發生的事。但你有沒有看到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尊嚴?你有沒有看到我們國家的長足發展?你有沒有看到我們的兩彈一星?你有沒有看到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中,繼承著“最可愛的人”的精神的人民子弟兵?
你說:“先烈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浴血奮戰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當然要載入史冊,永久銘記。”你還算有一點良心!然而,現在“時過境遷”了,太平盛世了,我們沒有戰爭的威脅了嗎?既然如此,請令狐大人前去美國讓他們把各大洋的航母艦隊撤回來當廢鐵拆除了吧!艦隊畢竟不是豪華郵輪,那是武器,而武器就是用來殺人的!
至于“這篇文章文學價值”,自然就如魯迅先生點評紅樓夢時所說,道學家看到淫,經學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文學,是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具有人本價值、現實價值、理想價值。令狐先生承認,《誰是最可愛的人》能給幾代人以影響,而“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用文學的手法”,比如“別具一格”,“利用細節著力刻畫”,“對比強烈”,“還廣泛使用對話、設問、排比等手法,娓娓道來,辭藻華麗”,能給以“深刻印象”。請問,這不就是文學價值嗎?
“這篇來自戰場的文藝化的通訊”,一經傳播就立刻轟動全國,感天動地。“半個多世紀”,即便“不是長期保留在語文課本之內”,人們即使忘記文章和作者,但依然不會忘記《誰是最可愛的人》!因為《誰是最可愛的人》,老百姓心中是有數的,或許平時不需要記起,但最可愛的人卻經常在大災大難時出現在我們面前!
不久前經歷的大地震和剛剛閉幕的奧運會都向我們表明,“科學發展觀”和“革命英雄主義”并不矛盾;與時俱進、“三個代表”和“革命英雄主義”也并不抵觸。“一年前把這篇影響了幾代人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從語文課本里撤出,放進歷史檔案館”,不但不是“一個明智之舉”,相反是一個糊涂之舉、愚蠢之舉、可恥之舉,忘記過去之舉!
那些“最可愛的人”的英雄事跡,連他們的敵人都不得不佩服,我們自己的同胞為什么要妄自菲薄呢?不要做那種別人要宰你而你卻為人家磨刀的事!不要因為政治的歧見,就對歷史做隨意的否定。
附:選舉與治理網令狐補充的原文
《誰是最可愛的人》撤出課本是明智之舉 |
令狐補充 |
|
魏巍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8歲,可算高壽、善終。他以一篇文章影響數代人而著稱,也正因為這一點,他的去世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向一位逝去的老人致哀悼別,對印象深刻的文章念念不忘,不但是文人之幸,也是人之常情。愿魏巍老人安息!
正如作家鄧友梅所言,魏巍老人辭世,“那一代”文學時期最后一顆閃亮的明星隕落了。鄧作家所謂的“那一代”,顯然有所指。以我的理解,大致說的是抗戰后開始活躍文壇,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萬馬齊喑為止的這一代革命作家吧。他們該是上世紀30年代左翼作家的下一代,同時也是鄧友梅這些1949后開始創作的作家的前輩。在這一代作家之中,戰爭是他們創作的主要題材。 魏巍的作品,我只讀過《誰是最可愛的人》,因為這是初中的課文,當年甚至要背誦。從網上為數不少的悼念和緬懷文章看,絕大部分也是圍繞著這一篇文章生發感慨,滿腔熱情,寄托哀思。有趣的是,少有人提及魏巍的其他作品,他大部頭的《地球的紅飄帶》,《東方》等,讀過的人就更罕見了。這個現象讓我好奇,一篇文章魅力無窮,能讓眾多的人難以忘懷,這并不奇怪。既然一句話就千古傳頌屢見不鮮,數千字的長文當然也有可能。我的問題是,如果這篇來自戰場的文藝化的通訊,半個多世紀,不是長期保留在語文課本之內,人們還會記得文章和作者嗎? 《誰是最可愛的人》能給幾代人以影響,在我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用文學的手法,別具一格地將濃烈的感情揮灑在殘酷戰爭中普通的士兵身上。一方面,戰斗慘烈,死傷無數,這是戰爭現實的背景。魏巍在描述松鼓峰戰役時寫到:戰后的戰場上,“還有一個戰士,他手里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個戰士,他的嘴里還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另一方面,利用細節著力刻畫了幸存的士兵淳樸、善良,得出其內心世界美好、崇高,無愧于最可愛的人的結論。對比強烈不說,還廣泛使用對話、設問、排比等手法,娓娓道來,辭藻華麗,能給少不更事的中學生以深刻印象,很正常。 離開學校近三十年,回頭再讀這篇課文,我的感受已經大不一樣。我覺得這是一篇煽情和濫情之作。它對戰爭血腥的渲染、人類殘酷的相互殺戮和為善施愛行為之間的巨大落差,仿佛說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而是人與魔鬼的決斗,其文學性的描寫恐怕難以反映世道人心的本質。從文學的角度,如果說文章無意中揭示了人善惡的兩面性,也顯得膚淺粗疏,難免簡單化之嫌。而且對于中學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說,這又未免過于樂觀。 至于文中意欲竭力表白的,戰爭是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人的幸福來源之說,在邏輯上也似是而非,大有缺陷。戰爭與和平之間,人類的兩難選擇,由來已久。但無論如何,戰爭只是手段,和平才是目的,是毋庸置疑的。戰爭涂炭生靈,滅絕人性,和平值得珍惜和細心呵護,也是共識。但這一切和幸福沒有多大關系。在和平的環境里也有幸與不幸,任何時候,個人生活不堪重壓痛不欲生者也比比皆是,很難講這些人是幸福的。要求他們以和平或者戰爭的理由承認自己是幸福的,顯然不通。事實上,此文發表后不久,接踵而至的反右、饑荒和浩劫,也很難讓人有什么幸福感。也就是說,現在看來,這篇文章更多的是意識形態宣教的產物,有著深刻淺顯的時代的烙印,以及作者思想、認識以及藝術表達方面的局限性。對此,我同意這樣的看法:這篇文章文學價值不高,充其量也就還有一點歷史價值。 人類在飛速進步,祖國在和平發展。先烈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浴血奮戰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當然要載入史冊,永久銘記。但時過境遷,現在是21世紀,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個時代的人有一個時代的愛恨和幸福觀,在融入世界,和諧為本,和平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為主旋律的時代,還繼續向青少年灌輸陳舊過時的“革命英雄主義”,顯然和與時俱進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有抵觸,對孩子們的心智發育難免有負面影響。雖然教育是改革開放以來比較固步自封的落后領域。但一年前把這篇影響了幾代人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從語文課本里撤出,放進歷史檔案館,倒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
來源:中國網 來源日期:2008-8-28 本站發布時間:2008-8-28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