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左右派 左右傾 左右翼
內容提要:文章簡要參考有關論著與史實,對左派與右派、左傾與右傾、左翼與右翼等詞語進行解釋整理,并加注筆者的個人理解以示討論。
1.左派與右派:史學界普遍認為“左派”和“右派”這一對詞語誕生于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187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制憲議會上,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的議員與處于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工人和廣大農民的議員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同年9月的制憲議會會議上,第一、二等級的議員大都坐在議會右邊的席位上,而第三等級的議員占據了左邊的席位。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歷史局面,筆者以為與他們的居住環境有關,當時第一、二等級與第三等級分別居住于巴黎塞納河的右岸與左岸,于是左岸的就是左派,要求進步或激進;右岸的就是右派,主張保守或封建等級。
后來馬克思主義根據自己的立場對這兩個詞語作了進一步的引申。在馬克思主義(或無產階級)看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前進的方向,是進步的表現,是左派;而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而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是右派。倘若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永久性的,因此他們并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么左派,在他們那里,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主義。
2.左傾與右傾:首先要明確的是,無論左傾或右傾,都屬于左派。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采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后于實際情況的,叫做右傾;認識超前于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馬克思主義認為,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既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傾或右傾,不是說象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在筆者看來,在政策與制度的實施操作上,左傾通常被認為是激進的,帶有強烈的民族與愛國主義情緒,右傾則是較保守的,有世界與國際主義思想(有點想要回到無組織、無制度的原始社會愿望)。而執政者一般則要求穩健,居于兩者中間。
3.左翼與右翼:他們同屬于右派,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代表著世界/國際主義(有大同思想),由此也稱其為左翼;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代表著愛國/民族主義(有群體差別意識),一般稱其為右翼。不過,他們常常不用左翼或右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在左翼與右翼各自的隊伍里,也分別有激進與保守之爭。激進的左翼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激進的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拼命反對并主張撤消之;保守的左翼雖則同意改革,但一定不能太迅速、太猛,否則容易動搖資本階級統治地位;保守的右翼雖反對資本主義改革,但倘若有那么一兩項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他們也是同意的。后兩者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國家中逐漸合攏,趨于一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