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愿者討論:廣播站怎么辦才好?新聞稿如何寫?——災區歸來談感受(12)
風云嘯
沒到這里以前,通過網絡就得知,這里的廣播站為災民服務著。印象中這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網站援建的。來到這里,看到身邊的大學生志愿者們很看重給廣播站寫稿,也見過去忙著各處采稿的志愿者,他們的負責人是一個當地大學生,與他聊幾次,覺得這個年輕人立場穩,對大局把握比較準確,還有理論素養,感覺這廣播站的底子蠻好。可是,廣播站怎么辦才好?大學生志愿者們討論爭論,見仁見智。
在鄉政府帳篷的旁邊,是廣播站的帳篷,較大,四方形,外邊有一個布帳涼棚。一般情況下,廣播員就在涼棚下廣播。我一次路過那里時,廣播員正播報外地醫療隊前來短期志愿服務的消息,要需要看病的災民去看。使用的普通話比較標準,內容也不拖泥帶水。看他們很忙的樣子,就沒有去打攪。還有一次路過廣播站,見正免費發放報紙,有《人民日報救災專版》《四川日報》《綿陽日報》等,一些政策就登在上面。翻了一下,其中有一篇對災民現實問題針對性強,恰好廣播站負責人就坐在旁邊,就向他推薦。他翻開自己手中的報紙,已經圈過了。
在聚居點邊上,聽一個災民說:廣播聽不到,政策是怎樣的也不知道,只能聽人家傳。同去的志愿者就準備向上反應多安裝幾個喇叭。我說,裝的多一些,對于提高局勢控制能力、壓縮不良信息空間有好處。
一次大學生志愿者座談會上,有人說:鄉政府對這一塊比較重視,控制的比較嚴。所以播的多是正面消息,正面新聞,如領導來訪什么的。可是災民關注的切實問題,如轉發物資等等,就比較少。所以,老百姓不太注意聽。從他話音中感覺,大概是他寫的一些稿子廣播站沒有用。這時,廣播站負責人表態:正準備調整資源板塊。尤其是新聞板塊,防止脫離老百姓的傾向。但是,新聞稿如何寫?這是個問題,要解決。
一個大學生提到他們采訪板房援建工人的過程。去采訪一個小包工頭,他老是躲躲閃閃。只好采訪民工。這些人工作很苦,很忙。采訪誰,要用一個人替他,繼續工作,才能拉到一邊問。采訪得知,他們的工資收入不太明朗,在這里是以志愿者出現,等等。
一個同學提出了采訪要點:1 要有章程,逐步深入,要先搭上話。 2 語氣要平穩,不要沖動,影響對方。 3不要發表個人觀點,特別是對政府軍隊。他補充說:這里條件艱苦,現實和期望差距大,問題較多,災民有情緒正常。政府對采訪也有戒心,用公務志愿者接待,持回避態度,不答核心答案。
這次座談會是輪流發言,開到晚上十一點,我沒有對此說自己的想法。
現在小結一下,我對廣播站問題是這樣認識的:震后初期,各種事情紛紜,信息渠道少,廣播站的協調作用相當重要。現在,各方面基本入軌,趨于穩定,收音機、電視機等信息來源也多了,廣播站的作用自然淡化。在災區還是處于矛盾多發地域,把廣播站搞成焦點訪談反有可能激化矛盾,不符合大局需要。所以,保持廣播的嚴肅性,控制緊是對的。對于災民關注的事情,一些矛盾的解決嘗試,可以采用報道正面范例的方式,來引導焦點問題的解決。突出正面,突出關節點的解決實踐,突出這解決實踐中的核心要素,引領對整個災區重建問題的解決過程,在這里是符合廣播宣傳的特點的。在正面引領的同時,要注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原則,這樣就能讓大家關心。如果大家沒有聽,也就沒有效果。也就是,高瞻遠矚,實事求是,兩者都要做到。
這里,又有了“三突出”的提法,很多年以前也曾有一個“三突出”,有些相似。我覺得,突出是權威做的,是在群眾的博覽、思辨、大范圍實踐的基礎上做的。印象中,那個突出的背景有大字報大辯論等等,內容很雜。當時的《參考消息》,反面內容也多。這和現在政府新聞媒體與互聯網BBS共存的政治生態也有可比性。所以,注意突出,要首先對整體有較正確的把握,以對個體有較準確的定位,同時要積累足夠廣闊的原始素材。否則,這種突出的路會越走越窄,成為個人意念中的空中樓閣,沒人理你。基于此,新聞群體就有必要多交流實際情況,把握住事情的關節點及其處理,共同做好這突出的題目,以引領時代,引領整個社會。
二○○八年八月六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