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毀“堅強”的橋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形象圖解
我得承認,這篇短文的題目有點牽強附會。硬是將社會上一件看起來很偶然的事件,與一場被認為是很偉大的“事業”放到一起,的確顯得有點矯揉造作,也容易讓人感到作者的淺薄。只是,它們實在太相似了,相似地我不這樣比喻都于心不忍。
我說的橋,就是最近在網絡上突然聲名鵲起的四川簡陽的沱江大橋。這座建于1968年的石拱橋,經過了四十年的沖刷碾壓和風吹雨打,外表上有些陳舊了。在經受了四川大地震后,它被人宣布為“瀕于崩潰邊緣”的危橋,需要炸毀。令人尷尬的是,這座“危橋”在一聲巨響之后,并沒有象炸橋者期待地那樣“趴向河床”,而是依舊“不知趣”地站著。于是,它得到了一個稱號“橋堅強”。“橋堅強”最終還是沒能逃脫厄運,它沒有被用壞,也沒有被炸毀,它被拆除了。
硝煙散去后那張悲壯的照片,很象中國的改革在一瞬間的定格。不是嗎?三十年來,我們那些偉大的改革家們忙忙碌碌地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準備炸毀一座堅強的橋嗎?
改革前的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其實,用橋來比喻社會主義是很恰當的,它就是通向共產黨人奮斗的終級目標----共產主義的橋。這座橋的地基建立在一個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付出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和血汗,終于建起了頗具規模的社會主義的大橋。這個社會,雖然還談不上富裕,卻已經提供了城市的免費醫療和農村的合作醫療、提供了不以經濟條件為依據的平等教育機會、提供了差別不大的基本生活保障。在這個基礎之上,它為我們的后代子孫積累了厚實的家底,為國家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它給了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大眾當家作主的權力,給了他們大聲說話的資格。是的,這座橋還很粗糙,不完美的地方還很多。但是,它的基礎是牢固的,它所用的材料也是經得起考驗的,只要我們繼續努力奮斗,假以時日,一座屹立在世界東方的美麗的社會主義大橋是可以預見的。
遺憾的是,從三十年前開始,領導這個社會的“共產黨人”,不再對繼續完善這座橋有什么興趣了,因為他們對這座橋通向的目的地失去了興趣。于是,他們開始了拆橋的過程。在打眼填充炸藥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這不是在拆橋,是在加固它。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個美麗的謊言欺騙了很多人,許多一心想讓這座橋更牢固、更雄偉的人,都和那些處心積慮要拆橋的人一起,客觀上做著破壞橋的事情。他們天真地相信:今天他們失去了工作,明天會有更好的工作;今天看不起病,明天就不會得病了;今天沒有房子住,明天就會住進宮殿了。當拆橋者認為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他們開始撕破臉皮了。他們公開說“不包括”了,也不再“指鹿為馬”,而是“指鹿為鹿“了。
引爆炸橋的導火索已經點著,我們離聽到那聲“最后的攻關”的爆炸已經沒有幾天了。我可以樂觀地說,那聲爆炸后,中國的社會主義大橋還不會馬上倒下,就象簡陽的“橋堅強”,因為組成這橋的許許多多石頭不愿意它倒下;我也可以悲觀地說,他們拆了這座橋以后,能夠建的,一定是“豆腐渣”的橋,就象另外一座位于湖南的“沱江大橋”。
我肯定,爆炸之后,一定會有人動手去拆除這個不倒的社會主義“橋堅強”。也許,在這個關系民族未來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一句:我能容忍他們拆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