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化小鸚鵡為什么劍指余秋雨、司馬南
2008年06月11日《華商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余秋雨博客被指“捏造觀點”遭學者質疑》,余秋雨作為一位知名文人,無疑是近二十年來中國文化界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因為站在前臺,他的成就和他的失誤同樣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贊美和指責同在,欣賞和挑剔集于一身,在所難免。在下也曾在網(wǎng)上批評過余秋雨先生由于對佛學和后期儒家的“心學”的知識失誤,對“三昧書屋”的“三昧”解釋流于泛泛,沒有切中正解;學者們自然慧眼獨具,質疑余的諸如此類的錯誤大概也是當然。可是一讀該文,發(fā)現(xiàn)大謬不然,原來這是借攻擊余秋雨先生之名,行販賣西化精英私貨之實的伎倆。
西化鸚鵡、學者陳明遠
文章開始說“作家余秋雨被質疑的新聞層出不窮,最近,因為在博客中寫的一篇文章“惹禍”,學者陳明遠公開質疑他‘幾個重大學術問題’”。陳明遠!這不就是那個胡說“中國不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所謂“學者”么,且來看看他質疑的余秋雨的“重大學術問題”究竟是些什么問題?。
一曰:“讀到余秋雨先生如此自白,實在感到困惑、難解。現(xiàn)代究竟有哪一些學者在說:‘中華民族從來就是劣等民族?’請余秋雨先生具體舉出他們的姓名和著作來。如果余秋雨先生舉不出,那么就是余秋雨先生在捏造‘假想敵’。”近幾十年來,從《丑陋的中國人》、《河殤》,到充斥在各種媒體和書刊上的對中國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惡毒的“顛覆”,而且從事這些“顛覆”的西化鸚鵡大多都戴著“學者”的帽子,擁有眾多嚇人的“學銜”,這種一部分中國人自卑、自輕、自賤的怪現(xiàn)象早就為人們所司空見慣,怎么陳“學者”就不知道,因而“困惑、難解”呢?而非要余秋雨 “具體舉出他們的姓名和著作來”。陳某的這種表現(xiàn)到著實叫人平添了幾分“困惑、難解”。
其實這“解”是難也不難,小鸚鵡的叫囂活畫出了這些西化小鸚鵡們的矛盾心態(tài),一方面,這正是小鸚鵡們的心病,又要宣揚全盤西化,又要打著“僅僅只是學習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幌子,正如阿Q頭上的癩頭瘡,是他們的忌諱,別人是說不得的,其實這些癩頭瘡在他們的“博客”里俯拾皆是。余秋雨先生“冒犯”了他們的“忌諱”,陳“學者”之類的西化小鸚鵡們自動對號入座那是當然的。另一方面,這些小鸚鵡們又有出人頭地的“理想”,深怕自己崇拜的西方不知道自己宣揚西化的“重大貢獻”,總是巴望著盡快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青睞,幻想有一天能變成一只有“名”的大鸚鵡,所以,他們氣勢洶洶的叫喊起來,是要刺激余秋雨先生對他進行反擊,順便舉出他這位“學者”的名字和他的所謂“著作”來。不承想,余秋雨卻說:“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因為陳某的所謂學術水平實在不入流,只能靠“中國不是文明古國”這樣荒謬的“標新立異”來聳動視聽,并沒有什么真正值得注意的學術價值,所以這“名”要出也難。
二曰:“還有余秋雨先生所說‘只有中國人在搶救中國文化’,是否別的民族(例如印度人、俄羅斯人、波蘭人、甚至猶太人)就沒有人在搶救他們的文化?”余秋雨先生所說“只有中國人在搶救中國文化”這個命題的前面并沒有綴上“在世界各民族中,只有”這樣的前提,所以余秋雨的這個命題也根本不包含對“其它民族的人們搶救他們民族的文化”的否定,這是顯而易見的。陳某怎么會連最基本的邏輯學常識都沒有呢?《華商報》稱:“陳明遠被稱為杰出詩人和著名文化學者”,詩人沒聽說,他有幾個學銜卻也不假,不過“著名學者”卻邏輯學不過關,《華商報》在開什么玩笑,不知道他們有什么像樣的根據(jù)?要進行炒作,也要照顧一下常識嘛。
三曰:“中華文化是否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是‘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別的文化,例如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日本文化、朝鮮文化、越南文化乃至歐洲文化……都中斷了?實際上,我早已論證了,印度文化也并沒有中斷;阿拉伯文化、日本文化、朝鮮文化、越南文化乃至歐洲文化都沒有中斷……這樣的立論有根據(jù)嗎?在學術上站得住腳嗎?”余秋雨被認為有“捏造觀點”的嫌疑。”在這里陳某恰恰沒有舉出他在自己的博客中連篇累牘宣揚的“沒有中斷的古希臘文明”,而代之以“歐洲文化”,這就露出了西化鸚鵡的馬腳。中國文明是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指的是文明與載體同在,這是眾所周知。陳要標新立異,雖無不可,卻也要拿出根據(jù)來。可是,陳某人寫了很多博文,甚至還有“兩本書”,驗證來,驗證去,說的都不過是古希臘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繼承有人,卻從來沒有驗證出繼承人是原先創(chuàng)造文明的族群;如此東拉西扯,文不對題,連被他吹捧的西方,也毫無反應,真是枉戴了那頂“學者”的帽子。所以立論沒有根據(jù),學術上站不住腳的恰恰是陳某自己,這也是為什么他至今沒有“著名”的真正的原因,雖然因為胡說“中國不是文明古國”一度遭到廣大網(wǎng)民的批判,隨后其“名”也就為人們淡忘了。
此次西化小鸚鵡向余秋雨發(fā)難,除了陳某的主攻,還有一位助攻,也就是那個說“一萬本孔子的書也比不上一個章子怡”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他貌似公允的侃侃而談:“學者在博客發(fā)表觀點,多為散文隨筆,原則上來說不太嚴謹不算大錯,”似乎余秋雨上述三條肯定錯了似的,接著他筆鋒一轉:“但學者們是公眾人物,他們的博客關注度比較高,網(wǎng)友對其的要求也高,是有道理的。但博客上寫的漫談觀點畢竟和學術論文有差別,學者們寫的時候可能也遇到記憶失誤,也不會像寫論文一樣查資料,畢竟是寫隨筆散文,依稀記得的情況是有的。如果說擔憂博客觀點誤導大眾,有點過慮,因為博客觀點很重要的特點是容易糾錯,公眾中能人很多,不管是署名、出處,其他的學者或網(wǎng)友,都可以迅速地反駁或者是修正,這樣增加互動也是可以的。公眾人物不是萬能的,如果能和學者互相討論,互相理解,包容他們一些就更好了,畢竟不可能要求學者對博客上的所有漫談文章必須查資料,這很難做到。” 一看就是一個“拉偏架”的,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余秋雨這三個觀點是錯的;是“記憶失誤”,原因是沒有“查資料”,所以有“捏造觀點之嫌“。
余秋雨此次的博文根本就不存在“記憶失誤”,至于什么“查資料”更是無稽之談,難道要去查陳某人毫無學術價值的兩本書嗎?可笑之至。最使他們受不了的是余秋雨還說“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氣得陳等糾集一邦無賴,破口大罵余是“三偽魚”;其實“三偽魚”這頂“桂冠”已經戴在陳某人和張教授的頭上了,他們卻自我感覺良好得很吶
當然,他們以為用障眼法發(fā)動這次圍攻可以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夢想那些批評過余秋雨先生的失誤的網(wǎng)民們都會站到他們破旗之下,以使他們偷梁換柱的陰謀得逞。殊不知網(wǎng)民批評余秋雨的失誤,并非隨心所欲,他們批評的是失誤,而不是余先生正確的見解,網(wǎng)民是有大是大非的分辨的,西化鸚鵡們指鹿為馬的齪齪伎倆只能徒添笑料而已。
余秋雨先生雖然失誤頗多,可是他這次被西化鸚鵡揪住不放的博文,卻是并沒有錯的,不但沒有錯,恰恰還是廣大網(wǎng)民歷年來不斷吶喊,發(fā)自肺腑的心聲。于是,如《華商報》所說,余秋雨“惹禍”了;其實“惹禍”的還并非只余秋雨一人,君不見,赫赫有名的“南都”圍攻司馬南的“舌戰(zhàn)”正在愈演愈烈么。這是汶川地震抗災以來的一個特有的現(xiàn)象,很多知識分子,文化人同樣也被抗災中,中華民族所表現(xiàn)出舍己救人,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所感動,他們用自己的筆熱情嘔歌我們偉大的民族,偉大的文化,同時也對多年來禍害我們的民族虛無主義進行反思和批判,這就是余秋雨和司馬南等諸多博文的來由。
然而根深葉茂的民族文化一直是西化鸚鵡的骾喉之骨,是他們深惡痛絕的,過去癩頭瘡闡述這些觀點的雖然盡皆無名之輩,已經使他們窮于應付,這次卻由很多著名作家、著名文人說出,他們豈能容忍,西化的大小鸚鵡們發(fā)動對余秋雨、司馬南等的圍攻就在所難免了。
然而,我們則希望余秋雨先生,司馬南先生,……乃至更多的有良心的知識分子,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這樣的博文,越多越好。
華執(zhí)殳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