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和幫助災民自建過渡房是個好辦法——災區歸來談感受(4)
風云嘯
先抄一段大學生志愿者們提供的信息:
“一般:
“一個小帳篷1-2家,一家的,是7-8個人,兩家的,共8-9個人。
“一個大帳篷4-5家,一般有親戚關系,每戶3-4個人,住15個人左右。
“帳篷各人自選位置,一般早到的選的位置好些,后到的選的位置差些。
“帳篷內一般打地鋪,1%的睡床。每戶發兩床被子,兩床席子。
“一些偏遠山村的居民寧愿住在傾斜的房子里,也不愿意去聚居地住帳篷。
“一些村民仍然住在危房里,他們的帳篷被水沖走或沒有發。”
我曾在帳篷區一個學生家,看到全家三代五口人共用一個約五平方米的帳篷。在帳篷外做飯。
再看民間反應過來的板房供應情況:
“當地鄉政府原準備提供3500套,現只建了一半左右,已經準備停建。”
接著看一個普通災民(房子完了,但其他物資損失不大,在當地屬于輕災村)的意見:
“原來說90%的都有板房,現在不給了。我們村只有兩戶孤寡給了板房。其余每戶給兩千元,讓自建房。兩千元能做什么啊?一個板房可要兩萬呢,還要占土地。”
事實上,爭奪、搶占板房已成為災民關注的焦點之一。一些沖突在圍繞著板房的分配問題發生。
我覺得,以下幾點應是共識:
1 危房、帳篷生活狀態應盡快結束,要讓災民早日搬入過渡房或固定房。
2 板房是批量連片的臨時建筑物,占用耕地,消耗大量鋼鐵等資源。使用期后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問題。
3 如果能合理的引導組織災民自建過渡安置房,則可以緩解矛盾,解決社會需求問題,還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
所以,鼓勵和幫助災民自建過渡房是個好辦法。關鍵是:如何鼓勵?如何幫助?如何將齊刷刷盯著板房的眼睛吸引到自建過渡房上來?
我的想法是:
一、釜底抽薪。宣布板房的的使用期限,使用期滿后收回土地,回收全套板房材料,安置者有不讓板房受到嚴重損壞的義務。要與安置者簽合同。在宏觀規劃上,能復建的村落要以原地復建為宜。不能復建或復建困難很大的可以集中建立新村落。建設新村落在選址上要節約耕地,要注意將來耕地的均衡配置。要讓災民明白:通過占用板房移民鎮駐地的路行不通。
二、適當提高自建安置房的補貼。讓災民自愿在板房和自建房中選擇后者,心理平衡,沒有二等公民的想法。
三、指導方法。大規模建設初期,應該派專門的技術人員搞調研。對于好的、示范性強的予以拍照,錄象、乃至拍電影,大規模巡回宣傳,甚至各鄉鎮聚居點可以建設一到兩個展示結構和建設方法、供大家學習的半成品實例。這里尤其注意的是:方法不要太復雜,成本應該相對低廉,讓大家看到:我可以學他,甚至,我可以比他作的更好。各鄉村應該培訓、派駐過渡房建設技術指導人員,以促進臨時房的質量和牢固性。如果委派了技術指導員。就要簽署責任狀,確保不發生不作為或亂作為現象。
四、供應物資。如竹竿、鐵絲、木料乃至鋼筋、磚石等。當地多產的玉米秸、一米高的山柴等等都可以做臨時房的墻壁材料。這方面要注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實現自主創新和專家匯總指導相結合。物資的供應和工具的供應要由政府推動。簡單的交由商業網點可能會因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影響一些低價實用物資的供應,使自建過度房過程在物資、技術和心理上遭遇挫折。控制物價,保障供應品種,千萬不要讓重建過程變成一次通過商家進行的變相掠奪。
五、學習經驗。唐山地震時期各地搭建了不少防震房,可以調出當時的資料以供學習。當時我就住了近兩年。那時我家的防震房是用木材(梁柱)、竹竿(橫欄)、油氈紙和麥草(房頂)、玉米秸(墻壁)作成的。應該有八個平方,墻高有兩米,房頂三米多。一棵樹的樹干就長在防震房里,上邊搭過一些東西,也沒有影響到它的生長。床、柜、桌等都搬在了里面,感覺到在里面很安全,很方便。
六、組織起來,行動起來。過渡房的建設,按照現在災區人和人分散的狀態是很難上質量、上檔次的。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只能導致簡陋和萎縮。必須有互相幫助、分工協作的機制才行。至少互助組、變工隊式的協作活動應該有。從當前看,互助組織的利益協調工作最好由政府出面保障。應對社會需要,在人的組織方面不作為是政府機構最大的失職。至少,也應成立一個類似于青年突擊隊的組織,幫助需要的家庭建房。一些外地大學生自愿者幫助孤寡老人搭帳篷、建簡易房,已經走到了前頭。但是,他們太不專業,我們希望看到較專業的具有志愿者色彩的過渡房建設隊伍出現。
我曾在原鎮政府駐地,問一個年輕人去忙什么,他告訴我,他要去自建過渡房。他回答的時候,眼中閃動著驕傲和自豪。這讓我看到了在災區正在涌動的那種自立和尊嚴。
二○○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