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炒的紛紛揚揚的甕安事件,到今天為止,好像告了一段落,媒體沒有再怎么置疑了,甕安的群眾大接訪過后,好象再也沒有新的舉措了,這事也就會隨著人們的思維淡忘,關注著下一個新聞了,于是,甕安的新官們也該燒起新的三把火了,接下來,那里將會出現和諧社會了,會看到那里的大發展,面貌大改變,群眾皆大歡喜了。
不過,經過這段時間以來的觀察,本小老百姓覺得,甕安的事好像樹欲靜則風未止,就象一下病人一樣,甕安的事,差不多病入膏肓,雖然公告出抓了50多名鬧事者,搞了個群眾大接訪,貴州省總督石宗源把甕安的原縣委縣政府的人員大大的批了一通,百姓解了些氣,但是,并沒有做到病來如山倒,病后如抽絲,病情好象還在延續,而且那個長在公眾人人都可以看得到,感覺得到的毒瘤,只是在外面抹了些紫藥水,顏色很好看,但那個很大的膿包還在向外界公示著,正繼續化著膿,并有外溢的現象,恐怕稍微用手一擠,就流出惡臭的膿水或血來。
不信試述如下:甕安之事,因為一件小事引起的民暴,以致沖擊了政府和公安辦公大樓,在社會上造成很壞的影響。除石宗源講出那幾條原因以外,原公安局長申貴榮的講話卻十分耐人尋味。記這位局長說,公安局成了縣政府官民沖突的救火局,動不動就讓他們出警,維護秩序,比如,在礦產開發上,由于政府與開發商,政府與百姓利益沖突,要警察出警;在興修水利上,由于移民問題以及賠償問題發生官民矛盾,由警察出警維護秩序,甚至在建筑新房的利益瓜分上,擺事不平,也要警察出動,那么這個維護秩序是個什么維護法,這位局長大人沒說,可以想見,警察一定是政府的打手,警察一定情為官所系,利民官所謀,權為官所用,一定造福于做官的,一定造福于有錢的,警察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縣太爺的,不然的話,那里的官民關系如此緊張,豈能為一件很小的事件弄成萬人大暴動?
第二個看點是,這位被撤職的局長大人道出了另外一個苦衷:當地的黑社會現象十分厲害,其中玉山幫在這里橫行了十年之久,還有其他的黑惡勢力,非常的嚴重,吸毒現象也很嚴重,僅登記在見冊的就有500多人,還有不少沒有登記的,可見此地到底生了什么瘡,灌了什么膿,并且,這位局長大人還透露說,他懷疑警察與黑惡勢力有聯系,一次抓賭,人還沒到,賭徒早逃之夭夭,他懷疑有警察向這些人通風報信,還隱隱約約懷疑有警察與黑社會有不可擺脫的干系。看來,現在要解決的是黑社會問題了。不解決這一問題,那么,各級領導向百姓賠禮道歉,只不過是消消氣,只不過是權宜之計,而黑社會人員也不是不長眼的,看到勢頭不對,也就揠旗息鼓,等待電動機成熟,他們興風作浪也不是做不出來的。
十分可惜的是,甕安縣的事件,到現在為止,沒有見到如何打黑除惡的動向,沒有見到新上任的縣長大人,縣委書記處大人,公安局長大人們向人們莊嚴承諾:重點打擊黑惡勢力,拔掉甕安這顆毒瘤,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人們相信,這顆毒瘤一日不拔掉,他一日在這里化膿成蛆,一日不拔掉,一日百姓不得安寧,一日不拔掉,他們就蟄伏在那里,有了時機,就會乘機搗亂,為害鄉里。而據網上透露的消息,很令人失望的是,在抓捕的50多名鬧事者中,據說有一名是李樹芬的干爹,只因他在李死后,在現場搭了靈棚,向互聯網發了帖子,把信息披露在網上,這就不難讓人看出,黑社會性人員沒動毫發,他們的措施只是抹紫藥水,這個紫藥水抹得并不在膿包上,而是在膿包以外,這怎么治得了病剜得了瘡?
我們看到,當今的事件雖然鬧得沸沸揚揚,但是,背后總讓人們看出,這病不是百姓在病,而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患病者不是別人,正是那里的官員,治病者并不是別人,而是生病,讓他們自己去治病。可怕的是,他們自己身上長了膿瘡,病的不輕,本來要拿起刀子,痛下決心,將膿包剜掉,他們哪里能拿起刀子,去傷他們的筋,動他們的骨?就這樣,他們護著痛,拼命地在膿包上抹紫藥水,這樣抹來抹去,只能使膿包越長越大。
說這些話絕對不是聳人聽聞,比如,陜西省老虎事件,何嘗不是抹紫藥水?人們懷疑政府公信力絕對不是懷疑周正龍,可是,他們根本就諱疾忌醫,不說自己的事,把可憐的老農民周正龍一抓就交待了問題,再也不會有下文了。襲警的事件也更告訴人們,6個多小時審理一個疑似偷車者,拿出錄音竟然只有幾分鐘,那么,5個小時零50分鐘的話都講了些什么?是不會讓人知道的。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陜西省事件,居然在新聞發布會上批評關克私自開博客,向社會發布政府信息,不知道官員可否能在網上開博客,不知道關克拿腦袋擔保的話是否是官方信息,還是個人信息,我們也不知道李樹芬的干爹在網上披露了事件的真相,是違反了哪條法律,就這么將人抓了起來,真讓人一百個想不通。
我們只是看到,當今的和諧社會,不知道到底如何和諧,也許,這個和諧法跟甕安事件及正龍拍虎事件,上海襲警事件一樣,往某個地方抹些紫藥水,就斷然肯定地說,這顏色端得好看的很,這不是錦上添花么?和諧的很可愛,很受看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