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陳志武教授整天胡說八道
[ 韭菜 ] 于2008-07-11 強國論壇
與陳志武教授商榷“資本私有化”
這個陳志武教授,來頭不小,是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可是,他對中國經濟的分析,一點也顯示不出他的學術水平。
陳志武教授是鼓吹資本私有的,我佩服他的直率,但我相信我能證明,他沒有本事解釋“資本私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不敢接受對他的學術挑戰,更不會派人到強國論壇上來維護他的學術觀點。
“資本”,其實就是超大型的社會化的勞動工具,而且具有稀缺性,它受資本產出率和消費需求的制約,不能夠無限擴大。
馬克思主義者發現了資本私有的諸多罪惡,所以主張資本公有。他們的主張是非常正確的,任何稀缺的東西,都應該公有,否則,根本無法做到公正合理地分配——西方理論中所謂的有效配置的方法,認真計較起來,就可以發現,全都屬于自欺欺人。
真實情況是,如果資本這個工具私有了,那么,就無法公正地分配到勞動者手里,這就制造了勞動者勞動效率的差距,也就是說,即便全體資本家高尚地不用資本來剝削他人的剩余價值,也照樣可以通過資本使用權的不平均分配,制造勞動者勞動生產力的巨大差距,從而導致不公平的貧富顯著。
陳志武教授說:
1、在大躍進、文革結束后,中國的經濟和人們的生活已經糟得無法持續下去。
2、中國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分配上,而忽視如何更好地激勵創造財富的問題上,才使得中國一有發展之后就必然接著倒退,或者根本就難以發展。
3、如果中國的資本性財富76%繼續掌握在國家手里:a、老百姓無法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本升值好處;b、這些資本由官員配置的結果是必然偏重形象工程、“重化工業”工程,只會繼續偏重高資源消耗、高能耗的工業,而忽視第三產業。正因為國內的金融行業還欠發達,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人民幣匯率被卡得很緊,這就導致大量熱錢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c、政府管制是腐敗的最理想溫床;d、為了法治建設,國有企業應該私有化、要從絕大多數行業退出,因為只要有國企進入的行業,那個行業就難以有法治;e、中國的內需難以上升、產業結構難以“軟化”。
我所看到的,陳志武教授對私有制的鼓吹的理由,主要就是上面這些,這些理由讓我郁悶,因為,太沒有學術價值了,也太不尊重事實了。
我也是經歷過文革的人,在文革結束時,我并沒有發現“中國的經濟和人們的生活已經糟得無法持續下去”,而是感覺身邊人,不論是干部工人還是農民,都是安居樂業,生活條件在一天天改善,后來得到的數據資料也證明我的感覺正確,不管是在經濟發展上還是在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有比較高的增長速度,陳志武教授是從哪些實踐的或學術的資料中,得出“中國的經濟和人們的生活已經糟得無法持續下去”的結論的?能拿出來同大家分享么?
中國在1949年后,除了三年自然災害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其余年份,統統是以較高的速度穩定發展的,怎么在陳志武教授眼里變成了“中國一有發展之后就必然接著倒退,或者根本就難以發展”?這美國教授也太會胡說八道了吧?
陳志武教授批評“中國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分配上”,是不是也認為經濟分配并非是“激勵創造財富”的唯一手段?這豈非與追求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者不謀而合了?那么,為何不支持按需分配和各取所需呢?按需分配和各取所需,顯然就是不重視分配的激勵的方法嘛!或者,陳志武教授有什么比共產主義的各取所需更好的“激勵創造財富”的不是“注意力放在分配上”的好辦法?
陳志武教授認為,資本公有,老百姓就享受不到資本增值的好處;政府就會大搞重工業忽視金融,忽視金融就會導致熱錢流入;政府會腐?。粺o法實現法治;內需難以上去。
如果資本公有,真的不能讓老百姓享受資本增值的好處,那么,資本增值的好處,都到哪里去了呢?陳志武教授能尋根找出來么?
金融和法治,固然對人類是有用的,但是,真的對人類社會很重要么?重要到什么程度了呢?不至于比農業、工業生產和國家國民安全還重要吧?一個公有制社會,不要銀行,只要一個類似出納的機構,不要法治,只要民主自治,也沒有什么不可以的嘛!如果資本私有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金融和法治,那是無法說服中國人的,沒有多少中國人認為,金融和法治,比解決上學就業看病養老社會治安國防安全等等問題,更重要。
政府大辦重工業真是錯誤的么?錯在哪里呢?陳志武教授能夠從學術上給出科學分析么?或者,陳志武教授能夠給出“消費需求不足的根源不是投資需求大于資本供給”的證明?不然,政府大辦重工業,不恰恰是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正確方法么?
公權會導致腐敗,人人皆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公權在非計劃經濟中,具有巨大的彈性,而腐敗與權力彈性成正比,并非與權力大小成正比。巨大的受計劃控制的權力,沒有辦法實施腐敗,因為權力大彈性小,私有制市場經濟下的公權,則是權力小彈性大,所以,兩種經濟制度表現出來的現實是,后者的腐敗程度明顯高于前者。
至于資本不私有,“內需難以上去”,應該屬于陳志武教授的又一個胡說八道,因為,無數國家的經濟實踐證明,資本私有是刺激投資需求增長的源泉,而投資需求大于資本供給,是消費需求不足的根源,私有制不根除,就沒有辦法杜絕“投資需求大于資本供給”的現象,也就沒有辦法解決“內需難以上去”問題,公有制計劃經濟,則從來不存在“內需難以上去”的問題,公有制計劃經濟國家,普遍是持續地供不應求。陳志武教授不要睜眼說瞎話!
也就是說,陳志武教授的理由,沒有一個是成立的,盡管如此,我相信,他還是會用他那胡說八道的理由去鼓吹資本私有的。估計,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濫竽充數的非常多,這也是美國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文章:
1. [國際縱橫] 美國的政府到底有多大——兼與陳志武教授商榷 [馬欣原][2008年3月25日][1304]
內容:
美國的政府到底有多大——兼與陳志武教授商榷 2008年03月25日 第一財經日報 馬欣原 在當前中國財政預算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諸多積弊和問題有待解決,但對這些問題的揭示和論證應建立在正確的數據基礎之上,否則討論將被帶向一個錯誤的方向,不利于揭示本質問題,不利于公共財政改革的順利開展 2月23日《經濟觀察報》刊登的陳志武教授的《我們的政府有多大》一文中,陳教……
2. [網友之聲] 致陳志武:中國能夠靠金融吃飯嗎? [黃松明][2008年2月1日][1248]
內容:
陳志武,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教授也,一聽名銜,真叫一些中國人嚇破膽。在歐美國家找不到工作回國的北大張維迎教授對他被子十分推崇,羨慕之情不言而喻。我不知道他在美國的學術地位如何,只知道他在中國發表很多文章,儼然以金融學權威身份指導中國各界精英。最近在網絡看到陳志武發表在2007年10月13日《證券市場周刊》的“國有制阻礙我們過上幸福生活”的文章,說中國如果將國有土地加國有企業全部資本化流動起來……
3. [思潮碰撞] 韓強:陳志武斷章取義裁剪歷史的經濟學 [韓強][2007年3月31日][312]
內容:
韓強:評陳志武的觀點——經濟現象的哲學思考 最近,耶魯大學金融基金學教授陳志武從中國歷史上王安石到近代洋務運動,再到歐美1929年大危機,以至前蘇聯到俄羅斯,洋洋萬言,寫了一篇《國營還是“還產于民”》宣揚國退民進!但是,我們仔細閱讀,卻發現陳教授使用了裁歷史事實的方法,采取實用主義、雙重標準的手法,宣揚自己的觀點?! 〉谝魂愔疚湔f,“國營”在中國至少可追回到十一世紀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在王的……
4. [思潮碰撞] 余斌:駁陳志武“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 [余斌][2007年1月27日][672]
內容:
駁“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余斌(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陳志武的大作《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從所謂的金融學角度,推斷東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落后。他鼓吹美國人生小孩是出于感情、出于對小孩的愛,批評中國人生小孩是出于經濟利益的“養子防老”。反對“用中華文明整合世界”的主張和設立孔子學校的文化外交政策,鼓吹基督教性質的資本主義,強調私有產權……
5. [思潮碰撞] 有家的資本家的惡走狗,看清陳志武反人民的丑惡嘴臉 [拔刀相助][2005年5月31日][1670]
內容:
摘自《出路——郎咸平引爆“國企改革”大辯論》李健、王小衛編著,經濟日報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李健與陳志武、郎咸平的幾次電郵交流1、李健與陳志武教授的兩次電郵交流陳老師,您好?! 木W上讀到對您的采訪以及大作《我們需要國營 還是需要“還產于民”》,受益頗多。您的許多觀點(比如強調制度和憲政),我也非常贊同。 但是我覺得現在爭論的焦點不在于要不要大幅度“私有化”,而是如何盡可能公……
6. [思潮碰撞] 韓德強:國有企業該壽終正寢時了嗎?——和陳志武先生商榷 [韓德強][2005年1月24日][1403]
內容:
國有企業該壽終正寢時了嗎?——和陳志武先生商榷 本來我已經不想再就所謂的“郎顧之爭”發表意見了。在搜狐舉行的“8·28”會議上,在新浪“9·28”三人對話中,道理我都已經講明白了。看了一些主流學者的觀點,覺得他們基本上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不值得在學理上去反駁。最近,一位朋友建議我看一下陳志武先生的《我們需要國營,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