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大合唱為銀行賤賣辯護了
roomx
原載:新浪網
看了一下專家們的辯護技巧,有點低。
他們都用改革前后的國有銀行凈資產對比,得出的結論是增加了很多倍,國資委賺了。可是沒有一個敢說,這些凈資產怎么放大的?是靠銀行經營改善取得的嗎?是靠外資銀行戰略投資帶來的新技術新經驗嗎?都不是,他們的新技術新經驗讓借船出海到海外投資的中資銀行保險企業輸得褲子都沒有了,個個鼻青臉腫損失慘重。
這些銀行凈資產之所以暴增,全是中國股民與百姓的血汗!是剝削中國股民得到的收益,奧秘就是國資委出最低的發行價,外資銀行出次低的戰略投資價,中國股民出高得離譜的發行價。
這是一條無恥的食物鏈。
還有個叫王國剛的所謂金融學家,更是不知所云,把官場一些混混哲學也當場經濟學原理來忽悠群眾了,說什么改革前,中國銀行企業去國外大銀行,人家接待規格低,大人物不出來,改革后人家就看得起你了,接待規格高了。這個例子就說明改革成功了。有點忽悠人吧。真是你的實力強人家就看得起你么?只要你舍得賤賣,人家也喜歡你啊,人傻,錢多,速來,全世界都懂的道理啊。
看得起你,說明你們賣的無恥而已,商人誰不喜歡傻子客戶啊。
還有個無恥的理論叫技術性破產,說中國銀行業早就集體破產了,如今烏雞變鳳凰,全靠戰略投資者拯救啊。這就叫顛倒黑白了。技術性破產的資產負債已經剝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了,這些爛賬最終是財政買單,是人民買單,關老外什么事?請不要回避銀行新股發行巨大的溢價和資本公積究竟來自中國股民還是老外。
付出最大代價損失最慘重的是中國股民,最后沒有一個專家學者說半句感謝,這些白眼狼,被銀行豢養的乏走狗。這類銀行出錢的公關性質的“學術研討會”,簡直就是乏走狗們的集體馬戲表演。
一個乏走狗獨唱他們心虛,怕網民,于是就齊唱,就大合唱,以為聲勢大一點可以壯壯膽,由此可見專家學者們其實骨頭何等的軟弱內心何等的蒼白。
這年頭,專家學者因為墮落得比網絡紅人還快,早就成為被網民鄙視的對象了,還想靠他們造勢來為自己的犯罪開脫,中國銀行業高管們太幼稚了,話語權并不掌握在這伙人手里,因為他們早已沒了公信力。
---------------
專家學者縱論銀行業改革開放:賤賣論無依據

本報記者 苗燕
從“中國經濟埋下的定時炸彈”到脫胎換骨受到全球矚目,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6日召開的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熱點問題學術論壇上,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李揚評價銀行業的改革說:“迄今為止,改革是成功的”。
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銀行業的金融創新,促進了中外資銀行合作的深化,促進了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的提高……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針對銀行業改革,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聲音。昨天,針對目前的熱點問題,來自業界和學界的多位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改革過程中出現各種聲音是在所難免的,但討論各種問題,必須結合中國銀行業發展及改革之初的歷史背景。他們認為,改革開放使中國銀行業更穩健更安全。
熱點1 “賤賣論”根本不成立
隨著美國銀行出售建行股份,市場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時,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導致了中資銀行資產賤賣的聲音再次響起。專家們在對引進戰略投資者工作進行了詳細的回顧后,得出的結論是:“賤賣”論根本不成立。
僅以入股價格計算,據了解,在國有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時,外資股東的入股價格高于同期入股的中方股東。四家銀行進行財務重組和改制時,代表國家出資的財政部、中央匯金公司、中建投以及其他國有發起人股東均以每股1元的價格入股,而戰略投資者入股價格最高的是匯豐銀行,當時其以1.76倍市凈率入股交行,最低的美國銀行入股建行價格也達到1.15倍市凈率。這一價格,遠遠高過國有股東。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指出,不僅價格不便宜,而且戰略投資者入股還有嚴格的持股鎖定期限制。根據要求,戰略投資者持股鎖定期必須達到至少三年,且無法對四家銀行進行控股。同時,由于鎖定期長,有助于維護上市之后的股價穩定。不過,戰略投資者卻承擔了由此帶來的未來股價下跌的風險。因此,戰略投資者入股中資銀行不僅是考慮投資收益,還要與四家銀行進行長期合作,形成互利共贏的機制,共同承擔四家銀行經營中的長期風險。
由于國有銀行在改革前資產質量較差,因此,在改革之初,境內外機構并不看好我國銀行業,蘇格蘭皇家銀行計劃入股中行的信息披露后,其股價的下跌幅度甚至達到15%。幾家中資銀行在尋求境內戰略投資者時也屢屢碰壁。交行2003年7月中旬陸續與8家潛在機構投資者進行了溝通,但只有匯豐銀行和另一家機構提交了正式文件。
不可否認的是,在四家銀行上市后,戰略投資者獲得了一定的賬面收益,但收益最大的還是占絕對控股地位的國有股東。據建行統計,大體上建行每賺10元,國家得到的收益是8.5元,按去年末股價計算,國有股權益比4年前注資時增加5.25倍。
而四家銀行改革之初,國家注資共6666.2億元人民幣,以2007年12月底股價計算,國有股權總市值達43733.9億元人民幣,比注資增長了6.6倍;是改革時國家花費的財務重組成本11791.2億元的3.7倍。此外,自2004年股改到2007年底,國有股東分紅總額達1833.9億元人民幣,總回報率達27.5%,按2.5年計算,年均回報率為11%。通過增值及分紅,國有股權價值比改革之初增長了約7倍,遠遠高于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收益。(稿件來源:上海證券報)
熱點2 開放未對金融安全構成威脅
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加深,不少人對于開放過程中可能形成的金融安全隱患產生了擔憂。不過,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迄今為止,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并沒有對我國的金融安全構成很大的不利影響和危機。但是他認為,在接下去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引起重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105個國家的統計,2005年末外資銀行占國內銀行總資產的平均比例為3%,東歐地區占比較高,外資銀行總資產達到其國內銀行總資產的58%,占比較低的東亞和大洋洲合計為6%,而我國僅為2.44%。
楊再平指出,只有通過對外開放,才能增強本國銀行的國際生存發展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大趨勢下保持本國銀行體系的穩健性和安全性。伴隨著對外開放,本國銀行與國際領先銀行的生存發展能力、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差距逐步縮小,直至最終能與國際同行比肩而立,到那時,就更穩健、更安全了。
連平認為,一個國家的金融安全需要有三個層次的保障:一是國家的金融政策;二是有功能比較完善、運作規范、健康穩定的金融體系;三是國家對有影響力的金融機構保持控制權。從這三條來看,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并沒有危及中國的金融安全。此外,從金融政策自主權及金融體系的健康來看,開放未對中國的金融安全構成威脅。
連平認為,長遠來看,保持國家的控股,是引資和與戰略投資者合作過程當中必須要把握好、解決好的重大問題。他指出,如果匯豐想控股交通銀行,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第一,國家法律允許,放寬單一銀行的外資持股不超過25%、單個外資投資者不超過20%的規定;第二,外資增資必須得到監管部門的批準;第三,財政部自愿放棄第一大股東的地位;第四,整個金融系統出現比較大的金融危機,交行難以經營下去。他認為,國家有充分的能力保持對交行的控股權。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提醒說,應該看到,當前中國銀行業取得的成功,基本上是在一個封閉的體系內實現的。因此,當中國銀行業置身于一個開放、全面競爭的環境中時,能夠適應,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建議銀行要提升利潤,同時建立風險模型,加強管理。
李揚也指出,銀行業在經濟上升周期中經受住了考驗,但實際上,經濟下降的周期中,銀行的風險才會真正暴露,因此,中國的銀行業需要經歷一次經濟下降周期的考驗。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銀行業的改革,需要有配套措施。
銀行業的開放一直秉承了雙向開放的原則。隨著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中資銀行也在走出去。據統計,我國中資銀行在海外分支機構的總資產遠大于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僅海外的分行資產就超過3000億美元,基本維持著雙向、健康的對外開放態勢。
熱點3 戰略投資者不只是帶來資金
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有33家境外機構投資入股25家中資銀行,入股金額達214億多美元,平均鎖定期為3-5年。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啟動以來,四家銀行共引進了9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協議投資總額達170.64億美元。
對中資銀行來說,戰略投資者不僅僅是帶來資金,重要的是其承諾投入技術和經驗。事實上,戰略投資者入股后,對工、中、建、交四家銀行投入了大量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戰略投資者入股促進了四家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改善和公司價值的顯著增長。更重要的是,戰略投資者對國有商業銀行的認可,使得中國銀行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迅速增加。曾經被外資機構不看好的四家銀行,在境外上市時分別獲得了76倍、75倍、42倍和205倍的超額認購。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國剛對中國銀行業改革前后的國際影響力,有著十分深刻的體會。他說:“當時的中資銀行,在國際上沒有國際的公信力,一般的投資者根本不了解。一些大行的領導到海外同樣的銀行去考察,人家中層干部出來接待,認為這是一個很差的銀行,打發一下就可以了。后來就不一樣了,上市以后,一些中資銀行的中層領導去了,人家的大領導出來接待。”
楊再平指出,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從法理上切斷了國家財政對商業銀行的補貼救助,迫使其進行商業化運作。此外,提升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建行在美國銀行的協助下開展了零售網點轉型、個貸中心轉型、呼叫中心改進等流程改進項目,目前建行5266家零售網點成功實現了功能轉型,占全部零售網點總數的39%,轉型后的日均業務量比轉型前增長115%,工作效率提高30%-40%,客戶等待時間減少4分鐘。各主要戰略投資者共向四家銀行派出了6名國際專才擔任股權董事,參與董事會的決策工作,以豐富經驗、專業素養和市場判斷力提高了董事會的整體水平和決策能力,公司治理得到完善。
-------------------
人大常委駁銀行賤賣論

經濟學家駁銀行賤賣論
本報訊 (記者殷潔)美國銀行“三折”股價增持建行股份,再次讓銀行“賤賣論”卷土重來,而這場銀行“賤賣”之爭也引起了諸多經濟學者的關注。昨日“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熱點問題學術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經濟學家辜勝阻、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等十多位學者集體反駁“賤賣論”,稱不同時間、不同狀況的資產價格不具有可比性。
“不可忽視技術性破產”
上月初,建行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以每股2.42港元最初入股價格,從匯金公司購買60億建行H股股份,而當日建行H股已經超過了6港元,由此也引發了再次的賤賣之爭。事實上,這樣的爭論在幾年前交行、中行、建行股改上市時就已經出現。
相比社會熱炒的“賤賣論”,昨日參會的學者們則一致認為當年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超過了30%,甚至被認為基本已經“技術性破產”,銀行業高危的過去讓當時銀行的資產價格難以達到與現在同等的水平。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介紹說,當年四家國有銀行風險很高,國內機構也不愿入股,事實上蘇格蘭皇家銀行入股中行時,股價也是高于同期中方股東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也認為,把現在經濟高增長,銀行的盈利提高情況下的股價和當時首發時的價格相比,提出“肥水流外田論”并不合理。“如果以今天的價格招股,在股價最高時市凈率達到4倍,恐怕不會吸引到任何戰略投資者。”
學者們也一致認為戰略投資者不僅要投入資金,還帶來了技術和經驗,給國有銀行帶來的最大變化在于治理結構的優化。楊再平同時表示,收益最大的仍然是占絕對控股的國有股東,“入股多少,改革的投入就是幾倍、好幾倍的收回來。大致上是每賺十元,國家得到8.5元,按去年股價計算,國家股權比四年前增加了5.25倍。”
“引進投資不危及金融安全”
“賤賣論”總是由售股價格的貴賤問題升級到金融安全的高度,甚至觸及對外開放政策。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目前從外資入股中資銀行來說,不足以危及金融安全,而從長遠來看,保持國家的控股是引資和與戰略投資者合作過程當中必須要把握好、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以交通銀行舉例說,如果匯豐想要控股交通銀行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也就是放寬單一銀行的外資占有不超過25%這條線,單個外資投資者不超過20%的這個規定;外資增資必須得到監管部門的批準;財政部自愿放棄第一大股東的地位;整個金融系統可能出現比較大的金融危機,交通銀行難以進行下去。“這四個條件是缺一不可。從這一點來看,保持國家對交行的控制有充分的能力。”
“其實目前在華的外資銀行資產占到2.44%,與國際比較還是相當低的。”楊再平表示,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105個國家的統計,2005年末外資銀行占國內銀行資產比例超過30%,世界其他國家最低的也就是6%。還有中國銀行引進戰略投資的情況,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有33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入股達到240億美元。
-----------------
新浪評論:
一個經濟學家發表自己專業內的言論,為什么要冠以官銜呢,真不懂現在的媒體是怎么了。為了炒作,什么手段都用,只能反映自己的心虛或者別有用心。
刪我貼的sina也是扁毛畜生。
這些所謂的專家.精英.不知是真弱智還是別有用心?地球人都知道.中國的銀行屬國有高壟斷性質.1元多的股價,何來的所謂高風險?看著他們一個個道貌岸然.振振有詞的賣國嘴臉,真想狠狠扇他們幾耳光!
這些專家都是買辦。外國人投資中國銀行,賺的是中國老百姓的錢——老百姓存款負利息,股民購買銀行股票價格超過國外人幾倍。中外銀行聯合起來賺中國老百姓的錢。事實勝于雄辯,不要自欺欺人。
我愿意出市凈率的2.5倍,怎么不賣給我?怎么不賣中國人啊!!!
你出這么低的價格完全挽救不了垂死的中國銀行企業,所以人家一定要賣高價給你。
我就是不明白,那么低價格的國有銀行股票,為什么不能像國債那樣向全國有投資意愿的人賣呢?
七七,向民族英雄致敬,對無恥的漢奸只有:呸!大刀向鬼子和漢奸們的頭上砍去!
銀行的股票,國家是1塊拿的,外資是1.5拿的,為啥賣給老百姓就翻了那么多呢?為啥不把賣給外資的股票賣給老百姓呢?難道咱老百姓就該被宰的?
太善良了,中國股民,你以為大家都出1.5的價格,銀行上市還有意義嗎,人家騙的就是你們。否則怎么避免技術性破產?
所謂的專家有水平啊?!估計美國白宮一定給他們發雙薪.為什么中國股民好不容易中簽買到的股票價格是凈資產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呢?!為什么建行的股票不能以1.1 5倍的 市凈率向本國股民進行市值配售呢?什么時侯,中國股市以1.15倍的市凈率向本國股民按市值配售新股.
如果它以這個價格賣給我,我承諾一輩子不減持!!!!!唉,寧與洋人,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國,結與國之歡心我只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那就是建設銀行的期權安排實際上是所有外資銀行以戰略投資者名義對中國金融業的瘋狂掠奪!本人曾參與過渤海銀行籌建談判,當時渣打銀行提出的一系列期權安排幾乎就是現在建設銀行的翻版,我們負責談判的人員當時堅決反對并通過多項設置避免了以后出現類似于今天建行的情況。
為什么要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難道國內的企業在這個價格不愿意買嗎?
要想讓大家不說賤賣都很難啊!
專家只需要解釋一個問題,為什么不能以那么便宜的價格賣給中國人民,如果我能一塊錢一股買上建行,我保證鎖倉一輩子,只靠你給我分紅,打死也不賣。
1元賣給中國人,建行早就破產了。這就是個游戲。居然能忽悠幾千萬股民上當。
中國公司買海外資產,高于市價,虧損幾十幾百億是正常的.
海外公司買中國資產,用凈資產價格,低于市價,獲利幾百億是合理的!
最讓人惱火的是,所有專家無視中國股民做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事實,竟然為國外戰略投資者和領導唱贊歌,簡直是一堆垃圾。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