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血汗工廠”,工會、政府、媒體不能集體失語!
作者:lup
《第一財經日報》4月18日報道:《前女首富張茵被指經營“血汗工廠”玖龍紙業拒絕評論》,讀完這個報道緊接著就看到《中國青年報》4月19日的一篇評論:《東莞工廠用工問題要靠香港學生組織來揭發?》兩天來思考了許多問題,如果香港學生的調查基本屬實,那么玖龍的工會組織、東莞的工會組織,東莞以及廣東省的勞動保障部門怎么就全然不知?特別是中央電視臺曾經把張茵評選為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有過專題節目對玖龍紙業這家企業做過比較詳細的報道,其中有企業經濟效益,技術水平,安全生產以及張茵和職工的對話鏡頭,彰顯張茵關心員工。如果香港學生調查屬實,那么中央電視臺的這個報道就嚴重失實了,用今天年的流行語是:“太CNN!”
兩會期間張茵提案“建議取消‘簽訂無限期合同’一項,完善《勞動合同法》。”現在看張茵的這個提案事出有因,據《新浪網》2007年12月14日消息:《玖龍紙業千人罷工 張茵稱勞動法成企業發展障礙》,工人罷工的原因就是因為:“欲將位于東莞麻涌的工廠2000余名清潔、衛生等輔助型、非技術工人整體外包交由專業的服務管理公司管理,并與服務公司簽約,薪金仍由玖龍發放,但遭到工人反對。”這個事件勞動管理部門是知道的,并予以糾正,因此張茵就此發表:“新法偏于勞工,我們沒有意見,但過于保護勞工的話,企業就很難運作了。”這是因為張茵感覺到《勞動合同法》已經嚴重侵害了玖龍集團獲取巨額利潤的空間。兩會期間當她的提案受到會內會外的強烈批評,于是也只好放言:“今后再也不說了。”
兩會期間廣東省總工會副主席愿與張茵辯論勞動合同法,但遭到張茵拒絕,看來廣東省總工會對玖龍的經營是了解的,但是東莞工會和玖龍紙業工會就裝聾作啞,視而不見。工會的官員在聽到記者的陳述之后,驚訝萬分,這個驚訝暴露出工會管理與監督嚴重缺失。工會是工人自己的群眾組織,工會不能為工人說話,有的事情要讓工人自己去反映,工會也成為官僚,或者干脆一屁股坐在雇主一邊,這種工會是嚴重的背離了工會的職責。這種工會不能替工人說話,真不知道這些工會是如何選出來的。
值得深思的是工會干部說:“平常投訴的人很多,但是玖龍紙業的一個都沒有。”為什么玖龍紙業沒有投訴?為什么工會對此全然不知?為什么就聽不到玖龍紙業工會的聲音?
筆者在《每日經濟新聞》看到記者劉春香、黃清燕4月18日從香港和東莞發回現場報道說:“張茵秘書否認玖龍被指月月有工傷 員工稱撒謊”。筆者在這篇報道看到5組鏡頭:“員工激動 稱張茵秘書在撒謊”、“出車禍 司機無責也要罰款300”、“當地醫院已習慣玖龍工人受傷”、“員工抱怨莫名的罰款和連帶責任”、“記者提出參觀工廠被拒”。特別是香港的這些學生為什么要曝光玖龍企業更值得深思,報道說:“‘大學畢業后,我就在SACOM工作,我是看著這個團隊成長起來的。’25歲的丘梓蕙2005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學藝術的她毅然選擇這份‘義工’性質的工作,這主要源于大學期間她在學生會工作的際遇。”
報道還說:“為什么會盯上玖龍紙業?丘梓蕙表示,自己參與的調查不計其數,此次之所以特別關注玖龍紙業,并且做了深入調查,是因為張茵在全國兩會期間發表的言論激起了他們的諸多猜測:‘能夠發表不支持《勞動合同法》的老板,是不是在用工方面比較苛刻?’”
調查證實了學生的想法。
筆者在兩會期間曾經就張茵的提案發表過評論,我不贊成張茵的關于修正《勞動合同法》的提案,我說:“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政治良心’說到底是這位企業家是不是遵守法律,我們不能把法律以外的道德標準強加于張茵,因為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
如果這份調查屬實的話,張茵不僅是一個對《勞動合同法》提出異議的企業家,而且在更多方面已經觸犯了中國的相應法律,張茵和她的玖龍紙業是一個不守法的企業,這些都應當作為企業誠信紀錄在案,依照中國相應法律應當對她和她的企業問責。
工會不能失語,無論是玖龍紙業工會,還是東莞工會一定要擔負起為職工維權的職責,不然就把自己推向職工的對立面,改組這樣的工會也是也是必然的。
政府勞動主管部門不能失語,不能當官僚,不能等職工上門投訴,要了解所有企業的用工情況,監督企業執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是這些部門的行政職能,一個不作為的勞動主管部門是應當受到嚴厲的問責,依照這兩部法律,也應該給以相應的行政處罰。
媒體不要太CNN,報道一定不能失真,把張茵評選為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是在給中國經濟潑污水,央視一系列對玖龍紙業的報道是蒙騙觀眾。人們不禁要問,中央電視臺在背后與玖龍紙業究竟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不然,它為啥要這樣賣力的做失實宣傳?
《中國青年報》說:“值得玩味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在用工制度上存在著種種欠缺與不足的企業,居然在東莞生存得好好的,以至于記者找到東莞市總工會時,工會的官員在聽到記者的陳述之后,驚訝萬分。這個驚訝,既暴露出工會管理與監督的失位,同時也暴露出另一個問題,香港有類似于SACOM這樣的學生組織主動監督那些企業用工,為何內地就沒有這樣的組織?”
工會與政府主管機關一起失語,加上央視加冕的“2006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始得玖龍在東莞生存好好的,竟然還當上全國政協委員,人們的這種震驚不是沒有道理。
筆者在4月7日曾經寫過一篇《學校融入社會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帖文,現在看來中國的學生遠不及香港的學生,香港學生的這份調查說明這些學生對香港市場經濟中的問題,以及大陸市場經濟中的問題了解的比較清楚,特別是市場經濟中勞工地位的思考顯然比大陸學生成熟。這不僅說明大陸的學生與社會結合不夠,也反映認識方面的差距。這是教育應該反思的問題,學生不能融入社會生活,我們教育培養的人是為誰服務的?
2008年4月21日星期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