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可以死三次嗎?
——從洛陽陵園事件到《集結號》、副書記遇害
半二十八畫生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現在,烈士卻可能死三次,為什么呢?
話說1948年3月14日,中原野戰(zhàn)軍陳賡、謝富治兵團,華東野戰(zhàn)軍陳士榘、唐亮兵團一舉攻克洛陽;同年4月5日,陳、謝兵團第九縱隊再克洛陽。在解放洛陽的兩次戰(zhàn)役中,解放軍官兵英勇奮戰(zhàn),血灑疆場,譜寫了一首壯麗詩篇。
這場著名的戰(zhàn)役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1948年4月8日,毛澤東親筆為中共中央起草電報手稿——《再克洛陽后給洛陽前線指揮部的電報》,由于它的內容不但適用于洛陽,也基本上適用于一切新解放的城市,這個電報同時發(fā)給了其他前線和其他地區(qū)的領導同志。
在兩次解放洛陽戰(zhàn)役中英勇犧牲的537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遺骨,1955年安葬在坐落邙山南側半山腰上的洛陽市烈士陵園里。
毛澤東的電報手稿,就鐫刻在洛陽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副碑右側。副碑的中間是《革命烈士英名錄》,右側上部是陳賡題詞:“為人民解放而戰(zhàn)”,下部是陳士榘的題詞:“四十春秋彈指間,揮師洛陽戰(zhàn)猶酣,古城新生湍春色,龍門日照醉牡丹。”
莊嚴的歷史告訴人們,烈士們犧牲了,死去了。
而2007年12月26日,大河報發(fā)表一篇題為《洛陽烈士墓被夷為平地,烈士陵讓位商業(yè)墓地》的報道,當然,最后的澄清是“重建”、“保護性開發(fā)”。總之,虛驚一場,誤會一場。該陵園的工作人員不無痛心地告訴記者:這里烈士的墓碑和墓身,是先用大型裝載機推倒,再由人工打碎裝車拉走的。“想想吧,烈士的遺骨怎能承受大型裝載機野蠻的傾軋!”
想想吧,這豈不是讓烈士們第二次死亡?
2008年元旦前后,另一件和“烈士”有關的事是馮小剛氏式的、不討論戰(zhàn)爭有沒有意義的、不討論犧牲有沒有價值的、表達了一種新戰(zhàn)爭觀的、專門負責“煥發(fā)”恐懼和懦弱的人性光輝的賀歲大片《集結號》在全國熱映,據說引起了著名作家、《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作者魏巍等不與時俱進者的批評、氣憤,因為這部影片模糊和抹煞了解放戰(zhàn)爭的正義性,這部影片否定與歪曲了我軍的性質和宗旨,這部影片淡化以至否定了人民軍隊政治建軍的光榮傳統(tǒng),這部影片顛覆了我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些不與時俱進的聲音,文化官員是否聽得進去,恐怕得打一個大疑問號。只知道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以及其它一些媒體早已給予充分肯定,用“深刻的人文關懷、獨特的藝術構思、現代的電影語言、真實的歷史場景”等美譽加以形容,稱贊它“宣揚了主旋律”、“開創(chuàng)了軍事題材電影的先河”、“吹開了國產戰(zhàn)爭大片的新時代”了。
2008年春節(jié)之際,又發(fā)生了一起與“烈士”有關的事:“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黨的優(yōu)秀民族干部、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副書記王志平同志,于2008年2月5日16時許,在呼和浩特市不幸遇害,犧牲在工作崗位上,英年54歲。根據《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第三條第四項‘因執(zhí)行革命任務遭敵人殺害’可批準為革命烈士的規(guī)定,追認王志平同志為烈士”。然而,據了解,目前王志平生前的辦公室尚封鎖,而警方也在做進一步的調查。在民間,市委副書記被害案尚傳得沸沸揚揚……
肉體被敵人消滅之后,遺骨被大型裝載機傾軋之后,“烈士”之名還可以……
烈士啊,你是不是會死三次?
為什么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