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雪災背后的非氣象因素
新華社最新刊發的文章指出,我國南方諸省的“防寒機制”薄弱,以至于這場無論從降雪量還是時間上看在北方地區都不算什么的大雪,在南方地區卻造成了50年一遇的災害。新華社這個分析可謂一針見血。筆者曾在大興安嶺林區工作多年,對這種天氣一點也不陌生,大興安嶺林區大凡每年入冬和開春時節,都免不了的要遭遇凍雨,一般來說入冬時凍雨的時間要長些,一個半月左右;開春時則短些,20多天吧。
然而,由于大興安嶺林區防災工作做得好,盡管凍雨年年有,卻構不成災害。事實上,東北林區防災措施是很簡單的:一是雪隨下隨掃。其實也不僅僅林區,就算在東北平原地區,到了冬天掃雪也是一項很正常的工作。無論機關單位、廠礦學校、還是賓館飯店抑或居民,只要一下雪,不用政府號召,大家就會拎著掃帚、鐵鍬出來清理積雪。而在哈爾濱和長春這些更冷一點的地區,經常是趁著雪掃雪,因為不掃的話,路上的雪就會被過往車輛壓瓷實了,這樣清理起來就會很麻煩的。
二是鐵路、公路、高壓線和電話線等線、路的檢護工作遠比南方到家。東北地區的巡道工或者查線工大概都習慣了冰雪天氣,只要遇上這樣的天氣,基本上是整夜整夜的檢查。檢查的時候,家里留下值守,如果時間過久還不見人回來,值守人員只要順著電線桿找就行了。像暴風雪和冰溜子壓斷高壓線的事在東北司空見慣,但由于準備工作很充分,線路斷了以后很快就能修好,一般不會影響生產和居民用電。更不會出現湖南、貴州這樣的電網癱瘓事故。鐵路和公路的養護也絲毫不含糊,鐵路上的清道車從入冬開始直到第二年春暖花開,都不會有閑暇。公路防雪防冰的措施一是清掃,二是撒煤灰渣滓,在一點就是司機要給車輛上防滑鏈,而南方司機有很多人連防滑鏈啥樣都沒見過。
三是東北老百姓項有互相關照的傳統。孫中山說“天下為公”,事實上中國其它地方人的身上根本就體現不出這句話來,只有到了東北林區和東北農村,你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天下為公”。居于此因,即便災害年年都有,卻很少看見東北人有誰家凍死餓死。即便是闖關東和要飯的,東北人也不會讓他們凍死或餓死在自家門前。在東北人看來,如果有乞丐凍死或餓死在誰家門口,那這一家就等于是自絕于人民。
和東北人這個品行比起來,令人感到非常的難過,南方人面對災害所表現出來的東西,用東北話點評就是:“姐倆出門子,個人顧個人。”無論從降雪量還是時間上看在北方地區都不算什么的大雪,在南方地區卻造成了50年一遇的災害,之所以會有這個結果,無論怎么看,說和南方人性格中的自私與自保有關都應該不過分。古人說“餓殍遍野”,其實這個悲劇主要發生在缺乏同情心的南方,而在東北,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從古到今,只聞晉冀魯豫人闖關東,未嘗聞晉冀魯豫人下江南。
不過,以上諸因素僅僅是造成這次災害事件的一個方面。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災害的一大因素。日前央視報道說,廣州方面有一半外來務工人員既1200萬人決定留在廣州過年,這就是說,廣州至少有2500萬外來務工人員。有這樣一支浩浩蕩蕩的外來務工者大軍,就算沒有災害天氣發生,而2500萬人本身就足以構成一種災害了。不要說小小的廣州火車站,即便把天安門廣場騰出來,也無法應付蜂擁而至的滾滾人流。
而如此之多的外來務工人員云集廣州,不就正說明了目前的經濟機構和經濟布局存在大問題嗎。據國家統計局07年上半年統計的數據顯示,全國總共有外來務工人員15000萬人,這也就等于說,其中至少有1/6聚集到了廣州。那么顯然,像西安、重慶、武漢、太原、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成都等城市,與其說它們對外來務工人員沒有起到應起到的作用,毋寧說是國家政策原因在限制著他們發揮吸引外來務工人員的功能。在此我們不妨作個假設,如果說西安、重慶、武漢、太原、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成都等城市能夠充分發揮吸引外來務工人員的能力,不必很多,哪怕這些城市合起來承擔15000萬人中的一半的話,那么廣州方面的壓力也不會像目前這么大。而悲哀則在于,目前這還只是一個假設。
經濟機構和經濟布局存在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國家對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盡管多年以前,國家就不斷地強調開發西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但講歸講,做歸做,無論是資金還是項目,東北和西部都不過是象征性的得到那么一點而已。最簡單也是最眼巴前的一個例子,便是大飛機項目,其中最大的一塊不是又給了上海嗎。
不是說沈陽、哈爾濱、西安、成都軟件或硬件上不合格,事實上這幾個城市在飛機制造業上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堪稱上海的師傅。但問題恰恰在于,師傅在有本事,偏偏就輸給了徒弟。原因再簡單不過了,按照白克明的說法:“寡婦睡覺,上邊沒人”。古人講“天人合一”,事實證明,蒼天的確能夠感知到人間冷暖,并以它特有的方式反饋給人間,這就是——雪不一定很大,但卻能成災。此正如古人所言: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