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是盈利機,公交再虧也扛起
1990年代,有人提出“小政府、大社會”的設想,認為政府管的事越少越好;同時,有人鼓吹“市場萬能論”,認為不管什么事,只要市場化就萬事大吉。在這些謬論的認識下,前任總理朱××開始解決中國的各種所謂虧損問題。在他看來,政府負擔企虧損是不能容忍的,是政府(?)的包袱,要堅決甩掉。怎么甩掉?這位號稱經濟權威的人士就提出一個萬能辦法,市場化。
就公交(含地鐵)而言,世界各國鮮有盈利的,都是政府投入大量的補貼,以方便國民。學術騙子們就根本不顧這個事實,鼓吹市場萬能的謬論,向政府鼓吹說只要公交一市場化就不虧損了,向國民說一市場化價格又低服務又好。這論調聽起來還真是關心人民啊,而且也有些道理,于是全國各地一窩蜂的市場化起來。但經驗并不都需要檢驗。市場化后,人們果然感覺變化了:
首先感到的就是價格太高,難以承受。比如吾在無錫出一趟門,由于空調車太多,中途轉車一次,回來就要8元。這樣一個月的坐車費用也承受不了。
服務質量也沒有鼓吹的那樣好。即使有些變化,價格也讓人不喜歡。比如很多人喜歡坐普通車而放棄空調車。
交通事故迅速增加。合肥的市場化更是曇花一現。市場化幾個月就因為對員工太苛刻了出了多次惡性事故,于是就迅速改回國營了。幸虧迷途知返,改回去真是合肥人民的福音。
為啥公交一市場化就導致民怨沸騰?因為公交本來就很難賺錢的,產生大量虧損是完全正常的。你現在逼著別人不虧損甚至盈利,那不外科對外提價對內加大工作強度。不出事才怪!
公交虧損怎么辦?你政府不是盈利機構,本來就是為廣大人民提供服務的。現在倒好,一看要虧損就想當包袱甩掉,你政府的責任和良心哪里去了?現在不少地方政府重新重視公交,有的投入大量補貼,有的直接回歸國營,說明政府認識到了自己的責任,同時也宣告了“市場萬能論”的徹底破產。而國有制(或公有制)的優點,也再一次被證明。
政府能夠認識到市場化的惡果,并回歸公有制的做法,廣大人民是非常高興也是非常歡迎擁護的。只要能承認錯誤并改正,我們還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