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因為父親的職業,他是軍人,雖然我們一家住在母親單位分配的家屬樓里,但是所謂地方上的人和部隊上的人,還是能私下里分清除,這是職業造就的心理隔閡,同樣輕而易舉。
最后一條界限,看似模糊,卻“位育”了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和看問題的角度。這是一個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界限。這個體制是有繼承性的,所以在交替之際,會有一部分體制內的人懷疑新體制的正統性,認為新的理念背棄了真正的信仰,于是這些人站在了新體制的對立面。我們都知道,既得利益者是最不喜歡變革的群體,因此,在每一個社會變化之前,無論這個變化的方向是如何的,都會有既得利益群體站出來,大聲疾呼。這些既得利益群體的成份是多姿多彩的,但是絕對少不了高級政治家的子女。這其中,有墨索里尼的孫女,東條英機的孫女等等。我把它叫做家庭承繼。
家庭承繼本是教育子女的傳統路徑,但我這里所說的家庭承繼特指父輩對子女的政治,國家視角的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由經濟層面,社會層面組成。這可以概括為顯性經驗,為了生存而工作,為了與他人協調而參與社會活動。這個顯性經驗是很難被完全繼承的,因為社會的變遷日新月異,上一代人的生活經驗難以指導下一代遭遇的新問題。但是,還有一些價值經驗,可能綿亙數代而不曾改變,進而成為一個家族的精神支柱。我曾經認為在一個變遷的時代很難有完卵存在之機,但目前的情況是,一個變遷的時代可能更加劇了某些團體的保守趨勢,這份保守尤其體現在價值層面。而一旦調整完畢,這個團體失去了既得利益,價值層面的保守趨勢會更為嚴重。
在體制的變遷中,高級政治家的家庭承繼成了一個值得挖掘的領域。這些政治后代顯赫的家聲,可能使得追隨者將這些個人理想化,想當然地樹立為運動的旗幟,并將此作為運動合理性的論據。這就好似封建中國每一次更換門庭,都要和隔朝的血統牽扯上關系。又比如東瀛的東條之后,被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所喜。
家庭承繼有強有弱,因為除去家庭承繼,對于公民的培育還存在社會教育這一說。社會教育能有效地調整價值經驗的方向甚至重塑之。
怎樣造就公民的國家和政府觀念?在中國,體制內外常常成為判斷一個人價值經驗的標準。為什么有人會在體制之外?這是社會教育的失職。同時,我們將社會分為政府,商業機構,非政府組織三個部分,如果政府的角色不對其余兩個部門造成強迫性壓力,只是作為三部門之一發揮作用,那么我們是否就能抹去體制內和體制外的界限?
存在體制內外的分別就無法造就真正的公民社會。體制,常常是培育新的既得利益群體的土壤。那么,社會教育如何發揮作用,改變人的價值歸屬心理,另一方面,政府如何改變自己的角色,不主動生成體制內外的利益有別人群。
此等問題一旦找到解決途徑,公民社會在中國也業已實現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