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黑磚窯現象與國家經濟政策的危機
益西彭措
一、黑窯現象的經濟成因
磚廠是處于中國經濟管理鏈條中的低層,所謂低層就是這類工廠處于鄉村山野,實際成本、價格、用工、稅負都處于一個極不合理的水平。
2005年8月,福建地區的紅磚價格是1角8分,由于煤礦系統的整治,使磚窯用煤成本提升了3分到5分。
由于農業糧食提價,人工成本提升了5分到8分。
稅負水平從2005年以來提高了一截,若不發生關系性、賄賂性減免,成本提升在1角左右。
因此,磚價從2005年上半年到目前,成本提升最低會達到1角8分。相應的磚價就是3角6分。
但目前的紅磚市場價上限在3角錢,就是每萬磚在2000-3000元之間。
因此,每磚6分到1角6分的價格需要磚廠自己消化。
消化分兩個渠道:
1、減免稅:稅負減免不可能是全部的,無論是全額賦稅還是部分賦稅,都需要有政府相關部門的關系,而這個關系本身的成本就比較高。
因此,或者憑關系少交,或者憑關系不交,只能節約下來一半稅費負擔。也就是3分到8分。
2、減低用工成本:
用工成本明明是提高了,卻需要額外扣減3分到8分,那么,這里就有了強制用工的問題。
這就是山西黑窯的用工模式,也是古羅馬的用工模式——奴隸勞動。
因此,山西黑窯所提出的問題不是人權問題,也不是政治問題,而是中國經濟政策的弊病。
沒有人無緣無故侵犯他人的人權,在經濟生活中的人權侵犯一定是經濟利益的剝奪。
政治問題更是無稽之談,因為中國沒有一個政黨是以奴隸勞動為綱領的。
因此,山西黑窯體現的是中國政府經濟管理政策的弊病——稅負不合理和價格壓制。
我們曾經反復論證過,根據價格方程P=F{[資源、工藝、時空]、人口},價格總趨勢是不斷上升的,而且是一條分段上升函數線。
紅磚生產,其黏土來源由于耕地保護,價格上升是十分顯著的。同時由于小煤窯的治理,燃煤價格上升也是十分顯著的。農副產品提價,改善農民收入,用工價格提升也同樣十分顯著。
黏土、燃煤、用工這三個顯著上升加上稅負的顯著提升,磚廠只有一個出路。磚價的合理提升。
但無論磚價還是其他制成品價格在政府穩定、控制物價的國策下,是不可能隨意提升的。
因此,奴隸勞動、強制用工之外,只能產生另外一個結果。豆腐渣工程和質量。
縣城以下的集市、城市的早晚市我們到處可以看見粗制濫造的制成品。水利、橋梁、道路、房屋我們也同樣可以看見這類豆腐渣制成品。
因此,奴隸勞動、強制用工、豆腐渣工程、假冒偽劣產品都來源于價格控制的國策。
強制用工、奴隸勞動減低用工成本,豆腐渣工程、假冒偽劣產品減低原材料成本。二者共同實現低價格下的企業生產。
中國是一個假貨泛濫的國家,也是豆腐渣工程泛濫的國家,同時也是工藝水平不高的國家。
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就是價格控制的國策。
強制用工不是現在才有,外資血汗工廠早就有,國有企業不許調動、不許離職早就有。
山西黑窯只不過把強制用工極端化了而已。
由于山西黑窯的保護者只是地方勢力,所以可以得到嚴厲查處,而外資工廠由于受跨國勢力保護,就不會得到嚴厲查處。
二、價格控制的危害性
山西黑窯現象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把價格控制作為國策的政黨和政府是一定要亡黨亡國的。這個負面例子就是蘇聯。
價格控制引發嚴重的經濟后果:
1、企業破產,這個我們已經經歷了一次浪潮。
2、投資效益遞減。
3、經濟增長率遞減。
4、物價報復性上漲。
其中2、3、4項在蘇聯經濟中體現的十分充分。1991年俄羅斯放開物價后物價幾倍、幾十倍地上漲。
假設物價平均上漲10倍,我們看看俄羅斯物價是否符合價格方程的要求。
按全球經濟人口因素導致年均2.6%的漲幅計算,蘇聯從1918年到2001年共計84年時間,物價水平應該上漲8.63倍。
因此,僅僅一個人口因素導致的物價上漲,在2001年足以沖垮蘇聯的經濟。如果再加上工藝提高、資源提價、經濟增長。蘇聯經濟不垮天理難容!
三、價格控制的封建性
中國穩定和控制物價的國策沒有任何現代經濟學基礎。它的來源是封建社會的貴族消費制度。
中國封建社會的貴族消費是政府按級別的固定撥付制度。即每年撥付一定的白銀數量,比如親王歲俸銀10000兩,歲祿米5000擔。
清代享國從1661年到1911年,共計251年。按平均2.6%的人口因素保持物價上漲。那么原來價值1兩白銀的產品到1911年價值628兩。
一個親王的10000兩白銀購買力在251年時間后會下降到16兩。
親王的實際財富衰減一半只需要27年時間。
相反,一個當初只有100兩白銀的商號會發展到62800兩白銀。其經濟能力已經超過了親王。
100兩白銀增殖一倍的時間是27年,為200兩。
因此,在經濟學上表現為貴族實際財富的下降線和商人實際財富的上升線。二者的交匯點就是封建社會能夠容受的平衡點。也是封建政府經濟控制點。
由于親王的衰減基數和商號的遞增基數不同。二者出現平衡點需要的時間較長。一般清代都稱康乾盛世。乾隆末年是1736年,經歷了75年。衰減了7倍。實際價值是1428兩。
商號的100兩白銀增殖7倍,為700兩。如果商號的初識本金是200兩,那么就達到了平衡。
此時就會體現出商業勢力相對于貴族勢力的強大優勢。
因此,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會出現商人富比王侯的經濟現象。而此種現象出現都會導致封建王朝強力抑制商業。
商業抑制的效果就是強制用工和奴隸勞動的封建體制修復:
冶煉、織造、器械等皇家工廠匯聚了大量的半奴隸勞動。
貴族消費保持了,管家工廠繼續為貴族生產。
但社會糧食生產呈現下降趨勢,經商現象得到強化。
因此,糧食、一般器用生產力量會向商業轉移。出現一般生產減少,商業流通擴張的產業人口新分布。
當生產曲線和商業曲線交匯時。社會平衡達到了極限。出現了社會平衡點。
生產領域的破產者不再被商業所吸收。成為社會動蕩力量。
與此同時,由于生產者破產加劇,供給商業流通的財富繼續減少,商業破產開始。
因此,生產破產、商業破產匯和成社會革命力量,王朝推翻,新王朝建立。
而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斷重復著經濟恢復、經濟控制、經濟破產三個階段。導致中國歷史不斷地修復,不斷地破產的封建王朝循環。
四、開放價格的經濟后果
放開價格在政黨、政府、人民大眾的第一個印象中就是價格上天。實際消費水準下降。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認識。
1、社會大多數人口是勞動者還是消費貴族?
任何一個社會,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絕大多數人口都是勞動者。
價格放開不會傷害到大多數勞動者,只會使消費貴族受到傷害。
2、價格放開的直接后果是產業擴張、社會富裕:
放開價格導致產品售價生高,售價生高導致企業、農戶生產擴張,生產擴張帶來企業利潤增加、就業人口增加。
3、價格放開的長期后果是經濟均衡增長:
任何行業過高的售價和利潤都會導致新生產者的進入,新生產者的進入會攤低企業利潤,提高用工工資,從而在競爭機制上壓制了價格的無限上升。并最終使價格維持在企業應該存在的產業規模上。
因此,中國的經濟國策應該放棄封建的價格控制,合理減輕稅負。使任何企業的稅負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上都恢復到企業利潤的20%水平。
治理山西黑窯不是查處幾個人就能夠完事的。中國國策要放棄盛世衰減癥。
蘇聯80余年執政就敗亡和中國封建王朝的盛世敗亡如出一轍。二者共同的經濟管理原則就是價格控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