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步歷史表明,社會狀態總是伴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提高,產生某些本質的變化,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意識、社會關系和社會潮流。人類的進步是人自身的社會精神狀態引導的結果;是人類共同的創造引起生產力飛躍,給社會帶來整體進步的動能。也就是說,人的物質狀態是長期積累的精神力量塑造的。物質與精神是在社會運動中相互作用的,是統一在歷史的進程中的成果。正是從這一原理出發,共產主義理論在馬克思的理論批評與社會實踐中實現了科學的轉化,使得人類美好的想象變成實踐的邏輯:科學共產主義。
人類美好的未來與其說是歷史的必然,不如說是人類本質的可能性;更不如說取決于自身的構建與實踐。科學共產主義來源于殘酷現實中迸發出來的想象,高尚的人們追求,革命家的實踐。人類的進步受自身崇尚的引導,同時也是現實境遇逼迫的結果;兩方面到了二十一世紀必將更加強烈地促使人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否則,人類的焦躁不安和地球的生態威脅將使人類進入更加動蕩的階段。
在高尚的知識分子不懈努力下,十九世紀出現了空想共產主義向科學共產主義的發展。二十世紀人們從共產主義理論到實踐,并回歸為科學社會主義,從所謂的“反體制”運動到兩個陣營對峙,最后跌落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人們無法擺脫已有的思路,傳統的意識形態,在資產階級勢力的擠壓下,趨同成為一種“無法逃避”的現實,這反而有利于既得勢力對革命成果的私有化。人類的想象變得枯竭,人生變得頹廢,人性也變得更加卑劣,人類自身的形象已失去了神子和人文主義的光芒,從純樸的黃金色到白銀色,再腐化為黑鐵,這算是一種失望,也是私有觀念腐蝕的結果,“新人類”越來越陶醉在汽車與航天飛機帶來的物質快感中,成為快樂死的獸性十足的地球的“癌”組織。
私有制是一種法制,是那些搶占了先機的統治者制作的意識形態天空。但,它不是普遍的規律。私有制促進了人類某種進取心,擴大了人們分割“無主”價值的欲望,也給人們比封建制度更多的發財夢想與空間,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滲透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滲透著血腥的野蠻。如今的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就是一次瓜分全球的新方式,知識保護就是將資本主義的瓜分從物質到精神的又一次深化。資產階級的每一次滿足都伴隨著他自身的罪惡;資本主義的每一中進步都夾雜著更多的黑暗。人類的物欲膨脹與滿足勢必伴隨著他的靈性的墮落;人類必須覺悟。私有制觀念是到了應該認真反省的時候了。因為私有觀念帶來到進步同時也帶來了欲望列車的加速,這種進取性早已經成為掠奪、戰爭的根源。
私有制刺激了個人的欲望,同時也形成了資產階級的自由。這種自由盡管也受到各種制約,但是它總能把個人的劣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總能逃避到“新”世界,把每個社會搗亂。使得大多數高智商的人都想擠進資產階級,形成、造就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合理性,甚至將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演繹成為“歷史的終結”。讓極少部分人成為資產階級,并不斷強化這種意識形態的結構,使得資本主義勢力越來越大,由于這種“變為資產階級”的自由,造成了人類的癌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欲望列車的加速度中將地球資源消耗殆盡。
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人成為資產階級法權的奴隸,人的異化日益嚴重,卻自得其樂地迷戀物欲、網欲。與之相對的是社會主義思潮,把人看作是社會性的主體,是精神主體,把人的神圣品質價值看作是人的本質,這就形成了理想主義色彩的人類精神價值。
理想主義在人類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其表達。在史詩階段人是神之子,在中世紀人是圣徒,在人文主義階段人是天使,在啟蒙運動中人們建立了“烏托邦”、“太陽城”,在浪漫主義時期是哲學邏輯與文藝中的鄉村生活。理想主義往往不現實,就是在于它并沒有考慮到人的歷史階段的生產力對世俗形態的決定性,生產力又受生產關系的制約。
共產主義理論在十九世紀后半期、二十世紀形成了革命的實踐,空想共產主義進步為科學共產主義,首先建立了生產力視野,生產關系變革。
巴黎公社在短短幾十天的政治實踐中,馬克思看到了革命的力量,也看到了革命的脆弱。革命必須建立以階級隊伍為基礎、有強大的社會同盟為后援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穩固的政權,然后再實施普選的隨時可以撤換的“公仆”,并在利益上使得“公仆”永不脫離人民的地位,這些公仆必須是具有理想加實際的政治本色與能力,并武裝其整個工人階級來分享勞動的成果和創造的權利。工人階級如果不是革命的,那就什么也不是,一切理想都是空中樓閣。革命的就是政治品質、政治能力、政治水平都具有超越資產階級歪理邪說的視野,真正同傳統的私有制觀念徹底決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階級,沒有革命理論武裝的階級,就沒有真正的社會革命。一旦革命者掌握了政權變成既得利益集團,就可能變成更為可怕的怪物。這就是二十世紀西方頹廢之風的實際根源。
德國社會民主黨最終沒有造就一個革命的政權;使得德國滑落進了“納粹”戰爭的深淵。
俄羅斯“十月革命”從正面展示了革命的另一種悲哀,也可以看作是革命的一種華彩樂章。在被戰爭拖垮的資產階級政治庭院中,布爾什維克在列寧領導下運用議會斗爭,主要是武裝斗爭奪得了政權,聚集起強大的政治力量,運用靈活的策略保住了革命這個“嬰兒”。斯大林運用階級專政強權手段武裝起十五個加盟國的“蘇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成為世界強國,四十年代戰勝了德國法西斯的世界大戰,五十年代成為“核大國”,六十年代成為航天強國。新的政治領導人不是在前進中做好自己事情,而是對歷史清算,從根本上切斷了革命的信念,使得國民陷入空前的情感與反思糾葛中。根本的問題是斯大林時代管理人員不注意文化修養和民族關系,官僚階層日顯,沒有處理好列寧的政治遺囑。以至于出現政治兩層皮,人民群眾只有鼓掌的份兒。到了赫魯曉夫時期,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態失去了亢奮狀態、理想色彩,開始向官僚體系統治轉化,人們越來越追求實際利益,形成既得利益的資產階級集團,變成修正主義、社會帝國主義,壓迫小兄弟,破壞社會主義陣營的生態團結。人們看到了新的不平等,成為失落的國家,分崩離析開始于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蘇聯就有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這是繼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發達社會之后出現的新觀念。這是人們在失望之余提出的,也是容忍資本主義勢力、降低思維高度的結果。人們的所謂“本性”從革命時代的黃金色到戰爭時期的白銀色,再一次滑落為停滯時期的鐵黑色的意識形態。這就為戈爾巴喬夫的民主改革、葉利欽搞垮蘇聯造就了大前提,只是這些聰明人物走向資本主義的換旗而已。蘇聯的失落緣自人們對于官僚政治體系的深惡痛絕,更源于戈爾巴喬夫對世界資本主義的欣賞:發達的資本主義勢力不僅僅造就了巨大的階級鴻溝,并且在這種不平等上也造就了世界700萬資產階級表面的繁華享樂。正是這種欣賞與追求引導整個官僚階層和野心智識分子的“私有化”欲望,成就了葉利欽的權力夢想。
西方的資產階級自由觀念是一種“青春期”的放縱,也是喪失了“平等、博愛”兩項原則的放縱,直至形成了軟弱、內省的解構主義、后現代的頹廢與虛無。
如若失去人類美好的理想,還能怎樣?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的觀察,更是政治的觀念。它是世界觀的轉變,是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原理的一種修正;是景仰資本主義實力,看到共產主義運動進入“泥潭”后的論斷。
社會主義,從根本上講,這是一種資產階級統治向人類崇高的精神家園實現過渡的歷史階段,是實行資本主義法權時代向人類精神文明飛躍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某種過渡,一方面生產力發達到物質“過剩”水平,另一方面是精神文明有本質進步,真正認識到人的社會性本質。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沒有共產主義理論建設,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制度安排。所以說,社會主義是較多強調個人自由的資產階級法權向“講究人的社會性”,并最終真正歸復“人的社會性本質”的一次過渡。
共產主義是什么?在馬克思那里,她不是物欲強烈、物質文明狀態異化、沒有精神信仰的社會形態,那是人類真正超越了“個人”自我和私有制觀念的一種精神主導的社會關系。這樣的社會不是幾個人的想象,也不是一個小“太陽城”國家的確立;而是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進入新的精神領域,全世界的人類文明自身已經全面提升的結果,是經歷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瘋狂所引起的思想反彈,是整體的進步。這是一次人類抉擇:或瘋狂;或提高?資本主義自由的惡果必將被超越,這就是一種智慧、一種選擇、一種超越。
新階段論
如果說社會主義不是一個過渡階段,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階段;那么就應該從具體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變化加以研究。在今天的這樣一種現實來說,不妨按照階段論給以分析。
俄羅斯布爾什維克,在對社會主義的研究中就有多種理論,有過多次爭論,不管是托洛茨基,布哈林,還是列寧,斯大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政治上是革命的。
要研究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光看歷史上已有的實驗結果,不能得出共產主義運動徹底失敗的結論。現在的問題不是共產主義失敗的問題,而是資本主義什么時候過時的問題。必須從資本主義的合理性存在到它不合理、它必須被超越的歷史否定中去探尋,到社會主義更加合理的歷史要求中去探尋。
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產生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有將資本主義變成合理的社會意識形態,資產階級法權,這就是將世界的一切都變成可以分割的利益對象,從而將分割的權力演變成戰爭的沖突,演變成聰明人對愚蠢人的壓榨走向極端,這就是核戰爭、全球生態紊亂、資源枯竭的物質文明和人類瘋狂、虛無與頹廢的精神問題,這些問題已經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的百年之中演變出來,盡管資產階級在強大的沖突面前有所妥協,但作為資產階級自由意志的世界性的“終極”統治,正在加緊戰爭的威脅、威懾,這不能不讓人覺醒。
從歷史的發展可以看出,資本主義勢力還在通過全球化擴大勢力,但卻已經開始走向衰敗,人們看到強大背后是私有制度對地球資源的掠奪與破壞,資本主義的自由已經難以為繼,羅馬俱樂部早就發出了警告。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否定“美國消費方式”,從現代藝術、汽車文化、好萊塢大片到知識產權壟斷、軍事威脅,本拉登對美國的打擊方式不可取,但各國同美國保持越來越大的距離表明了社會意識的進步。美國的“自由”麻痹下的民眾沉溺于物質享樂中,但是,這種對國際社會剝奪建立起來的上層生活過于糜爛,只有少數人心安理得。封建社會是一個國家一個帝王;資本主義社會是造就百萬、千萬個帝王,這就是聰明人的自由與成功。
不能否定,資本主義將其掠奪功能發揮到了極致。資本主義的生存空間就在于地球資源的可掠奪和利潤榨取空間。一旦這兩個空間不存在,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私有法權就會土崩瓦解、泡沫消失;聰明人竊取權力、為所欲為的時代就會結束。資產階級是作為“聰明人”存在的,但卻缺乏人文主義的道德,聰明人的貢獻應該有所回報;但是,卻不能愚弄人民,欺詐百姓、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煙霧中永久地壓榨大多數人。
從經濟社會看,人類社會可以分為:匱乏時期(以掠奪為上);欠發達時期(工業掠奪、重商主義盛行);供應過剩時期(階級矛盾形成社會鴻溝);發達經濟社會(思想變革運動)。但是,這不是全球共性的規律,如果政治開明、社會公正,可以平穩超越社會兩極分化。關鍵是一個社會不只是經濟關系,更主要的是政治、文化主導。全盤西化就是全面接受資本主義制度、意識形態,將人僅僅看作是“經濟理性的人”,否定人的道德、文明與社會進步。
從政治上、思想上觀察,進步就是要超越“理性”經濟人,完成人的“哲學”世界觀轉變,使得大多數群眾都能把握政治進程。
從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上看,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已經完全能夠解決一切人的溫飽、上學、生存問題,只是由于私有制的人為分割才產生了饑餓與浪費并存的局面,是資本主義分割制度下的資產階級對于利潤的極度榨取,阻礙大多數人生活在物質缺乏、沒有尊嚴的境地。資產階級在剝奪他人的利益和尊嚴后實行他們榮耀與奢侈。一旦打破這種“私有觀念”的魔咒,人類就可以在聰明人節制、大眾富裕的社會中實現大眾的普遍福祉,消滅不平等結構必然形成的戰爭、毀滅的利劍。
人的道德表明,基本需求很簡單,人的需要除生理需求外,就是心理需要;就是生存需求和發展需要。資產階級將人的欲望不但虛擬為一種不斷變幻的魔咒、黑洞,吞噬一切物質和情感,從而把人變成不可救藥的魔鬼。
社會主義講究人的個性與社會性同一發展,建立強健的精神、思想、觀念和社會關系。這種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涉及到人們的集體觀念重構,需要強大的思想教育力量。為此,也可以將社會主義劃分為幾個階段:
一. 建立社會革命的政權,能獨立建立社會主義品格。
二. 經濟實現普遍富裕,消除不平等的社會關系;
三. 強化社會革命文化,為實現共產主義做好思想、精神、制度準備,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三個階段可以連續進步;也可以一步到位,主要是經濟作為基礎,政權是中樞,文化是本質。社會主義主要目標是建設政治系統,實行人人奮進的自律、高效的創新機制;消除私有法權和官僚體系。
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協調社會關系,發揮社會科學與人文藝術能量。必須普遍完成人類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與革命。社會主義必須確立人類的本質內涵;共產主義政治化;真正進入高層次的文明。
社會主義階段論,不要落入既得利益的泥坑,成為一種招牌、一種拖延策略,進而實現政治寡頭促成的“蘇聯滅亡”。
社會主義是趁熱打鐵式的革命,不是一種表里分離的墮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