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道路中央為何要設置柵欄
何必
去西單逛商場,能逛上一天,盡管這是北京最繁華的地方,但是感覺很亂,有關部門打算對這里進行整治,具體方案,還沒有出來,先聽聽市民和專家的意見。西單,北京最繁華的商業街,有關部門統計過,一分鐘,就有209人經過這里,而最熱鬧的時候,每分鐘通過這里的人數能高達227人。不光人多,西單大街還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城市中心區為數不多能貫通南北的大動脈之一。因此,行走在這條街上,人們感受到繁華與繁忙的同時,還有混亂。市民:“人車混行,秩序不太好,感覺很亂。”“你看這邊,過馬路的時候很不方便,我自己就遇到過危險的情況。”西單大街東西兩側都有大商場,因此逛街的人必然會頻繁地穿行馬路,這樣機動車的通行效率一下子就降低了,此外,在西單逛街不走斑馬線的大有人在,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短短半分鐘里,就有50多人隨意穿行。據了解,西城區籌劃投入2億多資金,對西單商業區進行綜合改造,設置隔離帶,架設過街天橋,實現人車分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及:“有得有失,可能環境好了,交通好了,可能整體的繁華會受到影響。”改變了人車混雜的局面,為什么可能會影響到商業的繁榮呢?市民:“如果要是加上互欄的話,我可能就不會到那邊去了,因為還得上過街天橋,麻煩。”“中國人逛街的習慣,很喜歡在路面上行走,不愿意往上或者往下。”其實現在就有一座過街回廊架在中友和君太之間,可是你瞧,逛累了的市民,愿意上臺階走過街橋的少之又少。中國人逛街,傳統的習慣是喜歡左邊右邊自由自在地來回走。如果今后到馬路對面只能走過街天橋,很多人表示,他們有可能只逛一邊的商場了。而目前,西單商圈,位于東側的中友、華威、西單商場的人氣遠遠高過西側的商場。陳及:“東部熱西部冷,在這種情況下,你再把道路隔開,西邊本來就冷清,那么可能西邊就會更冷清了。”有市民建議,不如把西單改造成王府井那樣的步行街,在一定區域內禁止機動車通行,但專家說如果犧牲了交通的利益,肯定不現實。陳及:“西單大街是南北城市主干道,把這里封閉了,就少了一個主要的通道,對與目前北京擁堵的情況,造成更大的壓力。”另據記者了解,西單商圈的改造方案將于本月出臺,明年三月老西單將渙然一新。(2007年5月15日北京電視臺《首都經濟報道》)
有笑話說,威爾遜開摩托車撞倒了一個行人,他安慰這個憤怒的人說:“先生,你真幸運,今天湊巧我休息,平時我可開的是大卡車呢!”
節目里那個“專家”,又是個熱衷于出鏡的主兒。無論什么事,都樂意在電視臺的攝像機前面搖頭晃腦一本正經地說點子什么。這倒是記者很喜歡的主兒,任何時候,隨叫隨到,想讓說什么就說什么,成就了當前很熱門的“媒體經濟學家”。光是在首經節目中,這個家伙出現的頻率就居高不下,以至于每次我看到記者的稿子,其中又是出現對他的采訪,就有生理上的反應。這種人,與現如今已經被間諜罪判處20年徒刑的中國社科院陸建華、人民大學周孝正等等,都是電視界很熟悉的無論什么節目都上的主兒。而這類主兒的存在,也讓很多電視新聞記者不思進取,懶得開發專業化的采訪對象。
而這個“專家”之所謂,也實在讓人感覺到,現在來不來就頂著個經濟學家名義的說三道四到底是些個什么貨色。
西單大街又面臨著改造,這應該是當前北京市又一次興師動眾的舉措了。西單大街位于北京的西城區,這個只有幾十萬人口面積不過彈丸之地的城區,從空間上說實在沒有什么擴展余地,就只能在存量上做文章。像鼓樓大街、阜成門周邊、以及新街口胡同的拆遷,讓人們看到了,為了能夠迎合房地產熱潮,不惜將作為歷史名城的北京的標志性建筑的四合院和胡同徹底送進墳墓,也要在GDP狂熱當中有所斬獲。人們也知道,西城區拆遷企業的頭目,恰恰是西城區官員的血親。如此情況下,北京城要是能夠保護住,那才叫見了鬼呢。
胡同還要拆,北京市三番五次規定的城區保護規劃不斷被突破,胡同所剩無幾,即使是像華新民那樣的對胡同保護殫精竭慮的人士東奔西走,還是得眼睜睜看著祖上留下的遺產在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當中灰飛煙滅。不單是要拆胡同,對西單大街的整治也會在議事日程上。本來嘛,有工程就有腐敗,有工程才有腐敗嘛。
官方資料上說,西單大街位于天安門的西側,宣武門的北側,與王府井、大柵欄并稱北京三大最著名的傳統商業區。南起宣武門,北至靈境胡同,東臨橫二條東側,西達西輔路,覆蓋整個西單十字路,核心地段880米,延伸長度5400米。這里‘商賈云集,人氣高漲’,日均客流量20萬以上,行業涉及百貨、餐飲、娛樂、金融等各個行業,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0多億元,在北京市商業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西單在歷史上曾存在過很多著名的文化場所和大型寺廟。現北京圖書大廈和民航大樓一帶曾北京最古老的寺廟之一——雙塔慶壽寺的基地。西單商業街位于北京城市的幾何中心位置。這條街南起宣武門,北至新街口豁口,全長5.4公里,貫穿西單市級商業中心和西四、新街口兩個區級商業中心,是西城區商業、服務業最為集中、最為發達的地區。西單商業街商貿企業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目前占全區總量的60%以上,是北京市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西單商業區目前有大型商場8家,占全市十分之一。其中西單商場銷售額居北京市大型商場之首,列全國前五名,西單商業區年銷售額45億元以上。在這條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先是建起了北京圖書大廈,成為了京城書迷的云集之地,接著有拆除了百花市場建成了地面為休閑場所,地下設有餐廳、市場、電影院、保齡球館、游泳池、攀巖和國內最大的鏡宮的西單文化廣場,成為了長安街沿線面積最大的文化娛樂場所。西單以商業為主,各種服務業同步配套發展,呈現出交錯經營的趨勢,市場定位按消費群體劃分,商品檔次以中高檔為主,突出了“專”而“全”的特色,能滿足各階層人士的需要。幾年來,西城區通過重點開發建設西單西側和西單東南側,西單國際大廈、中銀大廈、首都時代廣場等一批大型商業、金融大廈相繼建成,著名的西單商場、西單購物中心、西單賽特商城、中友百貨等大型現代化商廈與"桂香村"食品店、萬里鞋店、“元長厚”茶莊等京城“老字號”競展風采。總建筑面積為3.5萬多平方米的西單文化廣場是目前京城中心地區規模最大、環境良好和集休閑、娛樂、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文化活動場所。
這種很有中國官場話語特色的介紹,把西單大街活脫脫弄成了個人間仙境,卻根本不提現在的西單混亂到了什么樣的地步。
而針對西單的改造,也有著很讓人熱血沸騰的設計。去年11月17日千龍網消息,“西單:3C共融 建立大西單商業區”。規劃認為西單商業區在設計中需要體現和融會以下概念:商業(Commerce)、文化(Culture)、顧客(Customer)。融會“3C”,打造西單品牌商業區。按照規劃,西單北大街及其延長線將在商業上實行“南聯北拓”。從“商業街”建立“大西單商業區”。四個節點:原洵貝勒府、蒙藏學校、清學部南堂教堂四處歷史要素作為開放空間,形成西單地區的核心文化吸引力。三個廣場:新開辟兩處街邊廣場,與文化廣場一起改善西單城市環境,優化整體環境。三片院落:改造三片老四合院群,形成商住混合的高品質休閑區,提升文化品味。步行系統:以人為本,重視步行環境。西單北大街原有步行天橋拆舊換新,改建二座、新建四座步行天橋。宣內大街、浩洋大廈西側人行天橋將拆除,改為地下通道。
這種規劃,也體現出如今官方的基本套路,好大喜功,動輒大手筆,勞民傷財,而且還要弄個什么3C之類的崇洋媚外詞匯來畫龍點睛,然后就是委府通行的將所有改造都畢達哥拉斯化,千百十,四三二一,像初小學生那樣掰著手指頭恨不得連腳趾頭都算上來悉數,標榜于中國官僚色彩中的數字化形式。
而此次的西單商業街的改造,核心內容是什么?無非就是在西單大街上設置柵欄,改變人車混行的狀況。
其實,北京市出現這種治理招數并不新鮮。我所在的《首都經濟報道》2004年5月25日披露,幾天前,北京東直門的簋街在路中央安上了護欄,本來想是杜絕原來車輛隨意掉頭,行人橫穿馬路等造成的事故隱患。可沒想到,才裝上的第一天就有商家隨意拆護欄,更有甚者在護欄旁邊放上個小凳子,幫助客人跨越護欄。翻越護欄的,身穿工作服的飯館服務員的也不少,那是為了飯館彼此調劑余缺。由于翻越護欄,路中央常常冷不丁就出現行人,所以司機緊急剎車的情況時有發生。原本熱鬧的簋街卻幾乎每家店有不少空桌子。商戶紛紛把委屈撒剛剛安裝的馬路護欄上,抱怨“受影響太大了,我們基本上下降了60到70%”。店主說今天還正商量著關門歇業。現在,從北小街到北新橋這段路有1500長的護欄,而餐館密集區卻只開了一個口,就這一個路口還承擔了機動車掉頭、人行橫道等多項功能。許多客人已經不想來這吃飯找麻煩了。交管部門說,護欄就是為了安全而設立。
就此,我當時就寫過“簋街柵欄”的文字,認為這種舉措就是地地道道的倒行逆施。結果呢?簋街柵欄設置之后,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簋街商家紛紛逃離,僅存的餐館也門可羅雀。如此情狀里,交管部門依然怙惡不悛執迷不悟,斬釘截鐵地表示設置柵欄本身沒有任何不當之處;在媒體和社會的壓力下,只不過是在柵欄當中開辟出幾個截斷,供機動車調頭和行人穿行。而如此改變,讓簋街作為民間自發形成的食品一條街的模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有食客想品嘗多樣化的品種,餐館人員不得不跨越欄桿向街對面的食客運送食品。
而這種現象的背后,就是北京滅絕所有民間市場的鐵定活動。不信可以看看,改革開放到現在,北京市曾經出現過的自發形成的市場,哪個沒有被北京委府干掉。最早的秀水街現在怎么樣?以消防名義被拆除;雅寶路怎么樣?簋街怎么樣?動物園批發市場怎么樣?官園寵物市場怎么樣?沙子口小商品市場怎么樣?紅橋水產市場怎么樣?三里屯酒吧街怎么樣?……到現在,完全可以肯定,委府根本不是為了市場的繁榮,反倒是只要有市場的存在,就成為委府的眼中釘肉中刺,會欲加之罪何患無詞隨便找個什么公共安全借口就讓其銷聲匿跡。
這西單大街是北京市重要的地標性區域,而且對于西城區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維系著西城區委府的收入,和衙門官員們官商勾結中飽私囊的進項,當然不能簡單地一滅了之了。
而整治西單商業街的混亂局面,現在委府的路數依然是在道路中央設置柵欄,讓人和車各行其道。
表面上看,這很符合法制(姑且不說根本不是法治)社會的要求: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各有各的路權,都在各自的權利區域里安分守己,應該是未可厚非吧。
可問題是,這柵欄的設置的限制對象是什么樣的交通主體呢?顯然,是行人。這種限制,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節目里人五人六的“專家”已經說了,會影響到西單的繁華。(這明顯表現出如此“經濟學家”表現出見物不見人的中國特色經濟學本質屬性。經濟增長是第一位的。)
問題果然如此簡單嗎?
當一項制度設計所造成的利益侵害集中在某一個特定人群時,就有了公共選擇上顯而易見的紕漏了。
現如今,在仨代表科學發展觀先進的性八榮八恥八股八卦等等的說辭當中,和諧社會也是被委府里腦滿腸肥的官員們時不常掛在嘴邊上進行愚民政策的口頭禪。而說到和諧社會,在道路上,應該是不同交通主體當中及其之間的和諧,是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的和諧相處。出現人車混行當中的混亂,原本就是制度安排上的疏漏,以及城市管理上的無能。在西方國家,步行街擴張成為大勢所趨。其原理很簡單,城市是人的城市,而不是機動車的城市。換句話說,在商業街里,機動車的出現原本就是不正常的,既然是商業街,就應該讓行人暢行無阻。
在道路中央設置柵欄,從根本上說,是城市管理者觀念中機動車至上的基本思路的表現。為了機動車的利益,不惜犧牲其他交通主體的權益,通過設置行人難以跨越的柵欄,限制行人的活動空間,讓機動車能夠通暢,這就是委府的制度安排的基本考慮。而如此把戲,恰恰體現出來,在整個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方面里無處不在的機動車霸權,讓一個原本是人的居住場所的城市讓位于機動車的權力,行人必須為機動車讓路;同樣作為交通主體,行人的權利要低于機動車的權利,簡言之,物權高于人權。
這也叫以人為本?這也叫執政為民?誰會相信?
在過去20年中,建設“共享街道”或擁有集成化概念的街道,成了最令人感興趣的設計革新之一。其核心意念是:街道其實是生存環境中進行社交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不但是車輛通過的地方,同時也是建立社交關系、居民進行交流活動的最佳場所。在荷蘭、德國、英格蘭、澳大利亞、日本和以色列,“把公共交通和居民活動集成到同一個空間里”的概念,刺激了嶄新的設計構造,在街道上增強了社交互動、提高了街道安全系數,并且改善了行人的活動環境。這個概念源自英國道路工程師兼建筑師科林•布坎南于1963年向英國運輸部就如何改進城市交通運輸問題提交的一份報告。在1990年以后,荷蘭和德國建造了超過3500條,日本建造了300多條,以色列則擁有600多條。
而中國呢?在其首都北京的城市中心區域的西單大街,現如今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將人車混行的道路用柵欄來區隔,讓具有機動性的機動車一馬平川安穩行駛,卻讓完全依靠人力的行人們上天入地,而且干脆不顧老弱病殘們的路權由于無法路過地下鐵道或過街天橋就這么被剝奪的事實。
當然啦,這么著,委府管理起來會有成本最小化的收益,而與此對應的,則是全社會為了交通管制方面的昏庸無能付出最大化的代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