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品越教授簡介與20年間的學術成績
佚名
·
2007-04-26
·
來源:本站原創
魯品越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哲學系教授,經濟哲學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上海財經大

學重點研究基地——現代經濟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先后主持并完成“深層本體論:21世紀科學思想發展趨勢”等三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基金項目(環境哲學問題),二項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關于科技革命與經濟全球化問題),一項省科委軟科學項目(關于信息化問題)。 |
已正式出版的論著二百余萬字,其中已出版獨立專著《西方科學歷程及其理論透視》、《社會組織學原理與中國體制改革》和《中國未來之路——信息化進程在中國》三部,《經濟現實的哲學沉思》正在出版中。譯作:西方傳統的根源等兩部。 境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8.5篇學術論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上。許多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與其它文摘性報刊雜志轉載、摘要與評論。獲得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9項.
A、專著: 1. 《中國未來之路--信息化進程在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2. 《西方科學歷程及其理論透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3. 《社會組織學原理與中國體制改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年。 B、譯著: 1. 《社會組織學》(編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2. 《西方傳統的根源》(譯作,與許蘇明合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C、部分參編教材與著作: 1. 《哲學概論》(林德宏主編)第五篇第二、三章,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2.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林德宏主編)第二章《現代自然科學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 《哲學的力量》(趙劍英等)第九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4. 《西方思潮與西方社會》第八、十章,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5. 《馬克思主義論綱》(劉道鏞主編)第二篇,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教育部優秀教材二等獎) D、部分論文(選出40篇): 1. 《產業結構變遷與世界秩序重建》,《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2. 《生產關系理論的當代重構》,《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 3. 《反熱寂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4. 《實踐概念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轉載于《新華文摘》1995年第12期。 5. 《實踐概念對物質觀的變革與建設》(與李淮春合作),《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 轉載于《新華文摘》1992年第9期。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n Reshaping How Matter Is Viewed,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No.3,1993。 6. 《主體建構與能動反映》,《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6期。 7. 《微觀哲學筆談》,《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8. 《信息概念和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圖景》,《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 9. 《資本論的系統思想及其對我們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1984年第4期。《哲學的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 《論市民社會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第3期。 11. 《知識經濟和工人階級轉型》,《新華文摘》1999年第1期。 12. 《農村的結構性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進步的動力》,《中國農村經濟》1994年第9期,《新華文摘》1995年第3期。 13. 《在脆弱的繁榮背后》,《高教理論戰線》1991年第6期,獲得“國家教委高校理論戰線優秀論文獎”。 14. 《社會凝聚力簡論》,《社會學研究》1992年第3期。 15. 《知識經濟時代與生產力理論的重構》,《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9期。 16. 《生產關系理論的主體性復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7. 《在世界科技浪潮中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8. 《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西方經濟學的對應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19. 《經濟活動基本矛盾與唯物史觀新理解》,《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轉載于《高校文科學報》1999年第6期。 20. 《文明建構模式與中西差異的根源》,《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21. 《周易與中華民族的整體思維邏輯》,《東方文化》1992年,第2期。 22. 《三個代表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年第6期。 23. 《先進生產力代表思想的偉大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年第1期。 24. 《價值的目的性定義與價值世界》,《人文雜志》1995年第5期。 25. 《社會文化的經濟功能與生成機制》,《學術研究》2000年第8期。 26.《計劃市場論》,《當代思潮》1997年第5期,摘要轉載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學習研究參考》 1998年第1期。 27.《主體建構論、能動反映論與客觀改造論三位一體--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體系新探》,《江海學刊》1992年第1期,轉載于人 大復印資料B1,1992年第3期。 28. 《世界的發現和人的發現》,《江海學刊》1988年第1期。 29. 《當代價值沖突的哲學透視》,《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B5,1994年第5期。 30. 《論價值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人文雜志》1994年第5期。 31. 《實踐唯物主義理論體系初探》,《南京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32. 《論人的價值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的地位》,《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33. 《論利益驅動與道德要求》,《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 34. 《經濟生活中的價值沖突與三有利標準》,《高校理論參考》1995年第3期. 35. 《失業的功能與對策新探》,《社會科學研究》1996年第4期。 36. 《“有”與“無”的哲學》,《開放時代》1996年第7、8月號。 37. 《勞動行為驅動力新探》,《中國勞動科學》1991年第8期。 38. 《巴克萊的社會系統論》,《國外社會科學》1988年第5期。 39. 《社會沖突力初探》,《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 40. 《論"開放搞活"與"宏觀調控"的哲學底蘊》,《求索》,1996年第4期。
|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